查看: 3499|回复: 26

洪升华著作<<户口>>内容简介

[复制链接]

70

主题

111

回帖

843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843
发表于 2024-10-10 15:40:1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洪升华xiangchu 于 2025-5-5 07:46 编辑

点击洪升华先生相关文章链接:笔墨升华

洪升华著作003<<户口>>提纲:

简介:
我一生为《户口》活着,
从农村户口到国家粮,
到深圳的特区户口,
到苦涩的美国户口,
如今,
最想的还是回到曾经最是恨意难平的故乡……
《户口》是由作者洪升华于2021年12月6日,开始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全书是对主人公郭佳良五十年冷暖人生的精彩回放,也是那他半世纪(1976--2026)命运多舛的描述。围绕“户口”这一关乎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展现了中国几十年来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变迁。通过郭佳良在不同历史阶段为户口的奋斗,小说不仅描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动荡,也反映了个体在宏大时代背景下的命运变迁和精神追求。
mmexport1728593103187.jpg
主题:
郭佳良的奋斗历程与中国的户籍制度紧密相连,户口成为身份的象征,也影响了他的生活轨迹。故事反映了时代背景下,户口不仅是国家控制资源分配的工具,也成为个人奋斗与命运的象征。随着时代的变迁,户口从城市和农村的区分,延展到全球化背景下的移民和跨国身份,标志着中国社会深刻的物质和精神转型。
mmexport1728593108345.jpg
   小说不仅是关于户籍的争夺,还是对个体如何在时代变化中寻找归属的思考。郭佳良的每一次迁移都代表着他对生活的抗争与希望,展现了从山村到大城市,再到海外谋生的心灵旅程。户口,让郭佳良证明了寒门可以出贵子,因为高考是中国几千年来,给于底层民众阶层跃迁的最公平的机遇。户口成为郭佳良心灵深处对身份和安全感的追求,而这种追求始终伴随着时代的脚步,映射出整个社会的变迁和发展的复杂历程。
mmexport1728593030588.jpg
  《户口》不是一部小说,应当说:不止是一部小说,而是人类一部跨世纪史诗。它所描绘歌咏的,不是人类在物质方面的,而是在精神方面所经历的艰险。描绘与歌咏的,不是征服外界的,而是征服自己内界的战绩。

    小说≪户口≫它是千万生灵的一面镜子,是古今中外草根英雄的一部历险记,是贝多芬式的一阕大交响乐。 ≪户口≫是郭佳良五十年来的闯荡史。 愿读者以虔敬的心情来打开这部宝典。

    亲爱的朋友啊,当你知道世界上受苦的不止你一个时,你定会减少痛楚,而你的希望也将永远在绝望中再生!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
    亲爱的朋友,在你要战胜外来的敌人之前,先得战胜你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堕落,只消你能不断的自拔与更新。

      面对山那边的故乡,对郭佳良来说仍是一个遥不可及又虚无缥缈的一个符号。他年少时读的沈从文≪边城≫的句子就浮上了心头:
“一个士兵,不是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  在这一瞬间他有些恍惚了,那是一个北漂的沈从文吗?他还是不是那一位想念家人,想念翠翠,想念故友,想念少年时光的沈从文呀?郭佳良联想起自己小时候是怎么样与村子里的兄弟、姐妹们在一片山坡上放牛,野炊,割猪草。他充满怀念的山村里,有他与儿时伙伴在山坡里挖竹笋,摘猕猴桃,毛栗,野桃子,野梨子等林间野果的日常;他脑海里时常怀念为了生计去砍杂木,楠竹,砍梽木棍,冬茅梗,采摘桐油籽,挖竹笋,采摘茶籽的各种日常。
       他的眼前也出现苏武牧羊时思念大汉的画面,那是什么样鸿雁才能传书呀?那怎么可能是一次就能够传到达刘彻大帝的手里呀?我相信那可是他千百次的鸿雁传书,千万次的呼唤的结果呀,他传的可是对故土的念念不忘,还有无休无止的期盼。
    不,不仅仅是那个时代。三千年前,许穆夫人曾写下的:“百尔说思,不如我所之”。那可是一个出嫁的女人对故土的思念呀。一个出嫁女性对故土,对故人,对已故的那个自由自在的自己的思念。那可是王昭君对汉的思念,是元春对贾府众人的思念。
     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一个出嫁女子尚且如此思乡,何况,我只是一个出走半生,漂泊天涯的游子呢?
     郭佳良对黄丰桥的思念,是他对童年的思念,对湖丽坪的思念;是对夜幕下重重叠叠隐隐约约松风怒嚎的山峦的思念,是对官田水库夏夜时分星星渔火的思念,也是他对那片山丘的思念。是他对几十年前那个山下面故乡的思念。
     今天,郭佳良的思念与牵挂,代表的不就是那整个时代,远离故乡的人的心中所想吗?黄丰桥,这个山清水秀的故乡,这个曾经富得流油的全国百强小镇,那个曾经不夜的湘东边城,而已已经落寞凋零。
     故乡的彻底返贫,背井离乡的乡亲,留守的除了老人,就是儿童。那更会让他除了思念,还有一层心疼与担忧。他偶尔也会想念着他童年的“润土和小芳”,想问问他,你在家乡还好吗?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户口≫,走进故事主人公不一样的童年,那是他的“童年悲歌”。
mmexport1728593059446.jpg
    第一卷:失去的国家粮 (1976—1982)
“童年悲歌”
     郭佳良出生于一个国家粮的干部家庭,但在六岁时,由于匪夷所思的原因被转为农村户口。并且从城市到了乡村,因为从小生活在湘东边境的山村中,他目睹了计划生育、贫困与社会不公带来的苦难,但同时也激发了他跳出农门、改变命运的决心。在他读初中时,便立志跳出农门,走出大山沟,决心找回自己的国家粮户口。后来,因为一个老人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可是内地的国家粮户口,那是不能随便进出深圳特区的。因此,他也在南海边转了三个圈,获得了一家人迁移深圳户口的奖励。在特区户口本快要捂热时,他又随着大批的社会精英,为了下一代多一项≪户口≫的选择,奔赴北美,又在为一张绿卡奋斗着。


1. 来到外婆家
2. 在外婆家
3. 抗洪英雄之死
4. 妈妈来了
5. 计划生育到杨滨
6. 孩子卖出纪
7. 正骨医生
8. 初中生
9. 麻绳从细处断了
10.少年的救赎
11.下窑
12. 搞副业
13童年盛宴
14踉跄
15乡骂
16黄丰桥

mmexport1728593113773.jpg
第二卷:农村户口 (1982—1993)
“灰色的少年”
    在少年时期,郭佳良坚定地相信“知识改变命运”。他通过勤奋学习,争取到了保送进入警校读书的机会,希望借此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来自农村,户口的桎梏依然是他挥之不去的阴影。

1. 仍然活着
2. 保送
3. 初恋
4. 回到湘钢
5. 准迁证
6. 我的女儿
7. 手工居民身份证
8. 人口普查主任
mmexport1728593134460.jpg
第三卷:纠结的国家粮 (1993—1999)
“苦涩的青春”
     郭佳良逐渐步入社会,面对繁杂的工作和复杂的社会关系,他开始接触社会底层的种种不公与腐败。户口的困境始终纠缠着他,他既要为家庭谋生,也要不断追求更加稳定的生活条件。

1. 勘察现场
2. 致命伤鉴定
3. 审讯笔录
4. 流窜犯的保证金
5. 捉赌,帽哥与袍哥们
6. 抓嫖娼
7. 集市扒手
8. 拦树
9. 一切以抓罚没收入为主
10. 漫山遍野的小煤窑
11. 爆破用品的审批权
12. 涟源人的殖民地
13. 张新良
14. 东方小香港
15. 颁发暂住证
16. 矿工农转非
17. 财政的罚没款返回
18. 最富裕的派出所
19. 岳母娘的智慧
20. 下海了
21. 假离婚
22. 风光的煤车司机
23. 失落的煤矿老板
24. 山城大渡口
25. 我的沙坪坝
26. 昆明的花鸟市场
27. 刘兆琴先生
28. 土地征用
29. 还债

第四卷:抓阄决定目的地——深圳 (1999—2012)
“生命的奇迹”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郭佳良看到了深圳作为改革前沿的机遇。面临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的选择,他通过抓阄决定来到深圳,开始了在特区的奋斗历程。花十元钱办了一纸边防入境证,再从每年400元的暂住证直到深户的获取,郭佳良经历了户口的艰难转换,他更参与也见证了深圳的迅猛发展。

1. 煤窑整顿中
2. 抓阄到深圳
3. 黄花机场送别
4. 黄丰桥纸厂
5. 张桂新
6. 南头关的边防证
7. 特区暂住证
8. 深户入学与担保
9. 石夏
10. 挺进深圳的攸县的士部落
11. 罗湖口岸的等待
12. 深圳速度
13. 荔枝公园的夜
14. 下沙的香港仔
15. 盲人松骨马杀鸡
16. 樟木头的收容站
17. 特区户口
18. 南山科技园
19. 南山边缘白石洲
20. 巴士线路车
21. 盐田港货运
22. 方大大厦
23. HR总监
24. 风险投资
25. 试水柬埔寨
26.护照的价格

第五卷:乡愁,回不去的故乡黄丰桥;
“折翼在故乡”
      
1. 天河北的写字楼
2. 丰田、本田的客运车队
3. 大六兄弟
4. 南沙招商
5. 爱乡回流
6. 政府招商的六个零政策
7. 全世界最宏伟的县政府大楼
8. 二十四次审批
9. 财政拨付
10. 高利贷
11. 湘龙之夜
12. 湘商是湘伤
13. 是否会没收新资本家的浮财与敌产?

第六卷:纽约客 (2014—2026)
“人生中年”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郭佳良开始向北美移民,为了下一代的未来而奋斗。他面临着新的挑战,包括身份转换、法律制度的适应以及跨国生活的困境。

1. 出走的精英
2. 跨国经理人
3. 投资移民EB5
4. 政治庇护
5. 遇见套路
6. 学英语
7. 选拔陪审团
8. 公诉人的阴谋
9. 现在开庭
10. 假结婚
11. 美国身份
12. 看不见的美国

第七卷:梦回华侨城 (2022—2026)
    郭佳良的心灵依然回望着中国,他带着复杂的情感回到了深圳华侨城,回到他这热恋着故乡。似乎在每一个黄昏时分,他这一双饱经沧桑的双眸在夕阳之下,仍然是在眺望远方,仿佛一直在思索着人生的归宿与追求的意义。

1. 文家小院
2. 小梅沙
3. 青青世界
4. 碧桂园凤凰城
5.南澳的天空
6. 梦回华侨城

    这部小说不仅是对个人奋斗史的描绘,更是一部跨越时代的社会史诗。通过郭佳良的故事,反映了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巨变,揭示了户口这一制度对无数人的影响,也探讨了人在时代洪流中的精神挣扎与追求。
    作者创作小说《户口》,描绘了主人公郭佳良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为了自己的户口而努力奋斗的故事。这部小说通过他的经历,不仅展现了中国社会的户籍制度对个人和家庭的深远影响,还延伸到了美国,探讨了美国社会中存在的偏见、歧视,以及制度上的不完善,司法的不公平之处。
      小说不仅描绘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也反映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和美国两国在社会进步与制度建设方面的差异与挑战。
mmexport1728593117864.jpg
mmexporta1c385d69c65da1a3a6194f437f88c97_1728593185378.jpeg
Screenshot_20241216_123948_WeChat.jpg

70

主题

111

回帖

843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843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祈求天下父母不要再伤害孩子,如果父母伤害了孩子,孩子不会停止爱父母,但他会停止爱自己。
我的童年​是许许多多的孩子夭亡的年代,作为一名遭遇不幸童年的幸存者,我希望《户口•童年悲歌》中所讲的不仅是如何与哀恸共存,如何面对成长的痛,我要说的还有很多……而我希望你也不只是看见其中的悲伤,也能看见一个男人来时的路,看见永恒的希望,看见父母的爱可以是永不止息。

在这个母亲节,我不能自已,“笔墨升华”停更一天,是因为笔墨与泪水齐下地写下了这段黑森森的文字,希望与天下父母共勉。
mmexporte963a5c6e426e9de55280d7323e52771_1734806322867.jpeg

70

主题

111

回帖

843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843
 楼主| 发表于 2025-5-7 12:11:3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亲爱的朋友们,
谢谢您阅读《户口》,文学是一种保健品,美容药,适合长期内服。如果说哲学是练习死亡,文学则是一味药,助你重生。

70

主题

111

回帖

843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843
 楼主| 发表于 2025-5-4 00:18: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62章节选:
15岁的颜福元见多识广,车技娴熟。他常对郭佳良吹嘘,说自己早已“不是童子身”。他说,在106国道上的很多饭店里,他和那里的小姐“玩过”。那时饭店的生意好坏,常取决于小姐的相貌是否出众。这些小姐,夏日里会在门口摆一张竹床招揽顾客。她们穿着漂亮的裙子,不穿内裤,见到卡车驶过,便会高喊:“师傅,停车,吃饭啦!”并顺势掀起裙摆,引起司机注意。

一个炒盆的价格是八块钱。司机通常两人同行,会点两个甚至更多炒盆,偶尔也喝点酒,顺便歇歇脚。菜尚未炒好之际,小姐便会牵着司机的手,将其拉入房间“搞一回”。搞完后,司机往往会掏出十块钱给小姐。

十五岁的福元自豪地说,他已经“搞”了好多次小姐了。他津津乐道地讲这些经历,郭佳良听得面红耳赤,裤裆也很快就“鼓起来”。他只好赶紧把手伸进裤兜里,将那挺立的小弟弟按住。

70

主题

111

回帖

843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843
 楼主| 发表于 2025-5-3 23:48:3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户口·童年悲歌》第61章节读后感:三人行,笑泪参半,黄丰桥正在上映“改革奇幻剧”。

在这个连山路都嫌偏僻的湘东角落,煤渣和尘土就是人民的黄金与希望。14岁的颜福元,一米五不到的身高,一脚油门开上了106国道,不靠高考不靠拼爹,靠的是枕头垫屁股、勇气当油箱。他不是少年车神,是改革开放最早的试水者,卡车轰鸣中拉起了“煤老板预备役”的序幕。

而颜维章——这个嗓门比矿井还深的父亲,一边给学生划重点,一边在煤场押注,嘴上是教书先生,心里却住着个“资本投机家”。他不是在抚养儿子,是在孵化乡村版“煤矿帝国梦”。

夹在中间的郭佳良,才是这场戏的灵魂人物。他靠写作业换零花钱,下煤窑攒学费,在煤堆、田地和书本之间来回穿梭。他听朋友讲“小姐经济”时还要“按住裤裆”,生理反应都被生活按着走。他不是在成长,是在拼命生长,为了脱离命运的井底,看得见远山上的一点星光。

《户口》在笑点里藏刀锋,在荒诞中说真话。洪升华用冷眼与热心写出了一个时代的荒唐混乱、奋斗希望。当政府终于不再折腾老百姓,人民开始自己折腾自己——有人用煤矿掏第一桶金,有人用知识叩开上岸之门。在这三个人的背影中,我们既看见了改革的野蛮底色,也看见了那个时代最朴素的光芒。
Screenshot_20250503_225305_WeChat.jpg
Screenshot_20250429_001139_WeChat.jpg
Screenshot_20250502_101251_WeChat.jpg

70

主题

111

回帖

843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843
 楼主| 发表于 2025-4-26 19:14: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读《童年悲歌》,心被反复揉碎。

在黄丰桥这个贫瘠角落,郭佳良以八岁之身,便扛起了放映机与生活的重担。那一晚晚灯火通明的乡村放映场,既是他少年荣耀的舞台,也是无数个困顿与疲惫的起点。睡眼惺忪中换片、打着哈欠制作幻灯片,小小的肩膀早已习惯了无奈。

他靠着重复播放的胶片,捕捉到了时代最微妙的风声。十一岁的他,敏锐预言“生产队必将解散”,成为一群孩子中最早洞察未来的人。他用零碎的赚资买墨水、添置新书,在贫困的泥淖里,固执地守护着心中那一点光亮。

最打动人的,是王南桥老师给予的温暖。他每天晨曦中唤醒孩子们习武、在朗读中点燃梦想。那一张张干净的床单,那一碗碗温热的饭菜,成了郭佳良破碎童年里最柔软的慰藉。

可命运又怎肯宽恕一个穷孩子?父亲朱吾矩的一句“回家务农”,冷漠得像一记沉重的锤击。屋檐下,蝉声炸裂,天边血色火烧云,十一岁的少年站在稻埂上,默默目送自己的求学梦,像屋檐的雨水滑落,无法逆转。

“晚上也可以替代父亲放电影补贴家用。” 这一句,像冰刀划破了他最后的幻想。

读到这里,泪意不自觉涌上心头。**童年悲歌,不只是郭佳良一个人的哀歌,它是那个时代千万底层孩子的无声哭泣。**他们在苦难中负重前行,仍倔强地仰望光亮,哪怕那光微弱得几乎熄灭。
mmexport1745620322396.jpg

70

主题

111

回帖

843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843
 楼主| 发表于 2025-4-20 16:14: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洪升华的《户口》第60篇章《童年悲歌》(黄丰桥),以真挚而细腻的笔触,讲述了主人公郭佳良从杨滨村走向黄丰桥求学的心路历程。这不仅是一次地理上的出走,更是一场命运的突围和精神的启航。1983年9月1日的送学场景,如一幅缓慢铺展开的画卷,将乡村生活的质朴、人情的温暖与一个孩子对希望的渴望深深融合在一起,令人动容。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少年郭佳良蹲在卡车顶,手握2元纸币,那种无法掩饰的喜悦与憧憬跃然纸上。那一刻,他仿佛不再是那个生活在贫苦与冷漠中的孩子,而是一个正奔向自由与尊严的追梦者。黄丰桥不仅是一处地理坐标,更是他心灵中的“彼岸”——那里有繁荣集镇、文化气息,也有未来的可能。这种强烈的对比,不仅唤起对农村命运的深思,也令人看到苦难中依然有梦想生长的土地。

友情的出现亦令人感动。王庆伟的陪伴,让郭佳良的旅程不再孤单。这份在苦难中萌芽的纯真友情,成为他人生中不可替代的温暖记忆。

语言朴实却情感深沉,整篇文章不仅记录了一个孩子如何挣脱原生环境的枷锁,更呈现出上世纪八十年代无数农村孩子求学图强的真实缩影。《童年悲歌》让我们看见,苦难中的微光也能照亮前路,走出去,才是改变命运的第一步。

mmexport1745182278807.jpg
mmexport1745182271131.jpg
mmexport1745181791499.png

70

主题

111

回帖

843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843
 楼主| 发表于 2025-4-11 09:38:2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干涸的水圳,龟裂的人性——读《户口》中的童年祭献。
洪升华的《户口》第59章节的“童年悲歌”以1982年湖南农村的争水事件为乡骂棱镜,折射出时代转型期乡村社会的全面溃败。当"分田到户"的政策之斧劈开集体经济的外壳,人性中最自私的汁液便从裂缝中喷涌而出。那条养育了几代人的水圳,不仅滋养着农田,更曾是村庄共同记忆的脐带,却在私有化的狂欢中沦为争夺的战场。

朱吾矩这个形象具有惊人的时代典型性。作为民办教师、大队秘书兼电影放映员,他本应是乡村文明的守护者,却成了最先背叛集体精神的人。他吃光种粮、撂荒农田、游山玩水,将文化人的体面撕得粉碎。更可怕的是,他将十二岁的儿子郭佳良当作人肉水闸,用父亲的权威实施着最野蛮的剥削。当成人世界陷入资源争夺的疯狂时,孩子成了最先被献祭的羔羊。

林财英从裤裆抽出月经血糊别人脸上的场景,堪称中国乡村文学中最震撼的暴力意象之一。这个动作不仅是对朱冬林的侮辱,更是对人性底线的践踏,将女性最私密的生理现象异化为攻击武器。当这样的母亲一脚将儿子踢进水圳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家庭伦理的崩溃,更是整个价值体系的土崩瓦解。

郭佳良的两次"死亡"构成了叙事最刺痛的转折。第一次是社会性死亡——当母亲的血纸与父亲的暴力成为同学嘲笑的素材,这个孩子的尊严已被当众处决;第二次是未遂的生理死亡——他选择用农药结束生命,却因小偷的"善举"而幸存。哑巴朱三偷换农药的荒诞情节,恰似那个混乱年代的隐喻:拯救可能以最不堪的形式降临,而罪恶也可能意外结出善果。

在这个故事里,水不仅是灌溉资源,更是衡量人性的量杯。当集体主义的大坝决堤,每个人都在争夺那点可怜的水滴时,最先干涸的不是田地,而是人心。郭佳良最终活下来了,但他眼中熄灭的光芒告诉我们:有些伤害比农药更致命,有些干旱比六月骄阳更残酷。当成人世界将自私与暴力倾泻在孩子身上时,整个社会的根系其实早已腐烂——这才是真正的"阴气反噬"。
Screenshot_20250405_201132_WeChat.jpg

70

主题

111

回帖

843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843
 楼主| 发表于 2025-4-1 18:51: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亲爱的朋友,我的爱人,
      我的自由,我的财富,我的生命,我的一切你们都可以拿走。世间万物皆可剥夺,唯独时间不会停留,我也终将失去这短暂的一生,如同尘埃归于尘埃,浪潮退却,无痕无迹。但我的《户口》一定会永生,它是思想的火种,在岁月更迭中点燃下一个时代的灵魂。

       我还用那短暂而不快乐的童年,为你谱写了一首《童年悲歌》。那是一曲埋藏在泥泞中的旋律,是破碎岁月中的低吟,是被贫瘠和孤独雕刻出的诗篇。童年如梦,梦醒时,苦难依旧在现实中扎根,任凭岁月如何冲刷,那些伤痛与挣扎,依然在我的血液里流淌,成为我灵魂的一部分。

      亲爱的朋友,我们都会被遗忘。时间是最无情的裁判,历史的潮流滚滚向前,每个人都不过是浪涛中的一滴水,终将蒸发、沉淀,消失不见。被人遗忘,才是真正的死亡。

      但我仍愿意在这短暂的存在里留下痕迹,哪怕只是微弱的烛光,哪怕只是荒原上的一株野草,哪怕只是某个陌生人心中一瞬间的回响。

      在爱的记忆消失前,请记住,我曾经来过。即便终有一天,名字湮灭,故事散落,我仍希望,这片刻的思考,这一瞬的共鸣,能在你的心中回响片刻。

Screenshot_20250401_155535_WeChat.jpg
mmexport1743524881679.jpg
Screenshot_20250401_195016_WeChat.jpg

70

主题

111

回帖

843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843
 楼主| 发表于 2025-3-31 13:50: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童年悲伤的我,读得了圣贤书, 却管不了这窗外事。痛苦经历的是我, 心生怜悯是我, 袖手旁观也是我, 共情是我, 无能为力也是我,这情绪像尖刀一样,不停的刺痛我的心。 Screenshot_20241229_161032_WeChat.jpg
mmexport1743446874127.jpg
Screenshot_20241229_161248_WeChat.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atlanta711.com

GMT-5, 2025-5-18 14:59 , Processed in 0.07004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