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4|回复: 1

洪升华著作063《户口》 “童年悲歌”(黄丰桥)

[复制链接]

70

主题

111

回帖

843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843
发表于 昨天 17:2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点击洪升华先生相关文章链接:笔墨升华

洪升华著作063《户口》
“童年悲歌”(黄丰桥)
mmexport1747521007940.jpg
黄丰桥公社“最高学府”是黄丰桥中学。对于每一个来自偏远山村、从未离开过三里五村的少年而言,这里,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进城”与“跃升”。

1985年的黄丰桥中学,刚刚从阁前大队的萝卜岭迁至黄丰桥狐狸坪的粮站旁,新校址依山傍水,一条水电站的六米宽水渠自吉林村一路南来绕校而过,宛如玉带,环绕着这座朴素而富有希望的校园。校舍虽不华美,却布局紧凑,坐北朝南,一栋两层的新教学楼刚建成不久,气派非凡。一楼是初二年级四个班,23至26班;二楼则是初一新生,27至30班。而郭佳良,则是29班的一员。

教学楼东侧是一排低矮的红砖屋,被改作宿舍与仓库,旁边有块废弃晒谷场,常被高年级同学用作羽毛球场或跳皮筋天地。初三的21班与22班,依旧在老旧砖房中上课。简陋中透着奋斗的气息——这是一个刚刚走出“文革”阴影、满怀希望的年代,师生之间流淌着一股质朴的向上力量。
mmexport1747521034187.jpg
初二的郭佳良,怀揣着八十年代初乡村少年的梦想与豪情,在这里意气风发地度过一年多时光。他的内心,如春风吹拂下的嫩芽,在理想的阳光照耀中悄然抽枝。尤其当学校因一个特别的人而声名鹊起后,这份期待愈加炽热——那就是贺正需,那位被美国常青藤大学录取的乡村学子。他的事迹,不仅让谭柏林校长扬眉吐气,也成为整个黄丰桥公社的骄傲。《湖南日报》刊登的《浑身充满数学细胞的年轻人》一文,让全县为之震动,点燃了无数乡村孩子的求学热情。

郭佳良永远记得自己,收到那份用蜡纸刻印、字迹模糊的中学录取通知书时,心中那一团热流几乎要将他融化。他清楚,这是一条命运的分水岭。开学典礼上,当他听到贺正需用带着湘音的普通话演讲时,仿佛有霞光万道照亮前路,脚下都仿佛踩着风。

每逢周日傍晚,来自公社十六个大队的学生,陆续出现在黄丰桥中学校门前。那些从山岗、田垄、羊肠小道走来的少年,很多赤着脚走来,到了学校才在井边洗净双脚换上干净鞋子。郭佳良也和大家一样,住进那间低矮昏暗的集体宿舍——木板床、深蓝色的被褥,夜里冷得发抖,却也承载着希望。黄丰桥中学的学生里,只有极少数的来自附近驻地二十四个单位的子弟,他们几乎是吃国家粮的,是每天往返家里与学校间的走读生,他们属于黄丰桥的乡村贵族。
mmexport1747521041866.jpg
夜晚,同学们穿过幽暗曲折的走廊,捧着课本走向教室,四盏日光灯照亮整间屋子,那微弱却坚定的光亮,仿佛照亮了一条通往未来的知识之路。没有人愿意放弃这道光。

与此同时,黄丰桥小煤窑开始发展,来自外地运煤的卡车络绎不绝。狐狸坪墟镇除供销社外,从政府门口到粮站公路两侧逐渐兴起一排小商铺:油条米粉早餐摊、冰棒摊、矿山设备铺、修车补胎店,缝衣店……这是一个百废待兴、却处处充满希望的时代。

尘土飞扬的公路上时常有骑着“永久”或“飞鸽”牌自行车的年轻人,穿梭在黄丰桥街头巷尾,肩上常扛着录音机,播放着《在希望的田野上》《我的中国心》《乡恋》……邓丽君、李谷一的声音在湘东乡镇的天空里流转,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节奏。人们开始接受新潮流——的确良衬衫、喇叭裤、碎花裙;男性“三七分”、女性马尾辫或烫发逐渐流行。时代像一场细雨,悄悄改变了人们的精神面貌。

所有人都在奋发图强,许多孩子都在心中埋下一个梦想——“跳出农门,光宗耀祖”。刚刚走进中学校门的郭佳良,在这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中,也被一种强烈的渴望点燃。他像干涸的土地迎来春雨,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每一滴甘露。他对每一门课程都充满好奇,对未来充满幻想。

每到夜深时分,黄丰桥中学的青瓦上挂着一轮明月,光影洒在宿舍外那棵苦楝树上,也照在花窗甬道上。寂静中,只有纸页翻动声与笔尖摩挲声。那是一个个孤独的少年在与命运赛跑。
mmexport1747521112001.jpg
然而,从小学到初中,从家中到集体宿舍,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对许多孩子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战。课程变得繁重抽象,数学不再只是加减乘除,语文也不再只是识字写句子,还要学拼音和英语字母。老师变得严厉,早读、晚自习、周测月考接踵而至,仿佛世界一下子张开了更广阔的嘴巴,想要吞噬一切不适应的灵魂。

有的学生显得手足无措,有的则干脆放弃挣扎。但郭佳良没有。他始终坚信,知识可以是救命的绳索。他常常觉得,班上仿佛弥漫着一种“自以为是”的气息,大家都在摸索,却又不愿暴露迷茫。郭佳良在这种喧哗与沉默之间,悄悄长出观察世界的触角。他的心灵,已悄然孕育着一种超越同龄人的敏感与坚韧。

他最喜欢的地方,是食堂后通往水渠的走廊。那里有一排水笼头,还有一口年久失修却仍甘甜清澈的老井。傍晚时分,这里成了洗衣高峰地,同学们挤在一起清洗衣物、打水、玩笑——尤其是女生一侧,总藏着些羞涩的“青春秘事”:为男生洗衣的、偷偷传纸条的、对视良久的目光交汇。
mmexport1747521077906.jpg
而郭佳良,只是静静站在一旁。他把这一切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羡慕,却不敢靠近,因为自己还没有一件拿得出手的衣服是可以在公共场所洗涤的,自从洗脸的毛巾在水渠里被水冲走之后,他洗澡就只能使用自己的内裤当毛巾使用了。他知道,自己没有时间浪费在这些小情绪里。他需要走出去,他要改变命运。学习,是他唯一的出口。

夜深时,他常常想念来自湘潭那个模糊了的父亲郭爱国的样子,姑姑说爸爸是抗洪英雄、却长眠于江河之底的男人,姑姑还说爷爷是湘潭的常委。郭佳良不知道自己是否继承了父亲的意志,不确定是否像爷爷说的一样,做一个对国家有益的人。但他知道,自己不能被继父朱吾矩那种好吃懒做、虚荣而得过且过的乡村文化拖垮。他也明白,母亲林财英虽为人粗鄙、脾气暴躁,但也不过是命运的俘虏。
mmexport1747521556566.jpg
他要摆脱这一切,他要通过读书,走进城市,走出农门。他心中已经埋下了一颗梦想的种子——将来,他要成为吃“国家粮”的人,要成为对这个国家有用的人。理想是一个很美好的词语,你只要坚持努力是一定可以实现的。郭佳良的念念不忘,也是必有回响的。
mmexport1747514928340.jpg
这颗梦想的种子,在1986年那个秋天的黄丰桥中学,在这个乡村象牙塔里悄然生根,破土而出。


mmexport1747514902736.jpg
mmexport1747514957409.jpg

70

主题

111

回帖

843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843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9:5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洪升华的《户口·童年悲歌(黄丰桥)》63篇章是一篇令人动容的成长叙事,以细腻的笔触与历史的质感,描绘了1980年代湖南乡村少年的命运转折与精神觉醒。文章金句频出,既有时代的宏大背景,也有个体的孤独挣扎与坚韧梦想。

其中,“那微弱却坚定的光亮,仿佛照亮了一条通往未来的知识之路”“那是一个个孤独的少年在与命运赛跑”两句,深刻刻画了乡村孩子面对命运的无声抗争。另一句“他要通过读书,走进城市,走出农门”,则直白而有力地击中全篇主旨,照见无数寒门学子对“跳出农门”的执着渴望。而“理想是一个很美好的词语,你只要坚持努力是一定可以实现的”,更像是作者送给读者的一句铿锵箴言,充满信仰与力量。

作品的可贵之处在于真实还原了一个时代的教育图景与精神氛围,黄丰桥中学既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无数少年梦想的发源地。作者将青春期的羞涩与梦想、苦难与希望交织在一起,构筑出一幅质朴而动人的“乡村少年追光图”。

洪升华以厚重的人文情怀和文学深度,为“户口”赋予了超越制度意义的精神象征。他在“童年悲歌”中种下的不仅是郭佳良的命运种子,更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农村孩子共同的生命印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atlanta711.com

GMT-5, 2025-5-18 16:04 , Processed in 0.06323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