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2|回复: 0

微缩艺术的奇观----鼻烟壶 方寸艺术系列 (八) 明明

[复制链接]

3

主题

2

回帖

123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123
发表于 昨天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微缩艺术的奇观----鼻烟壶方寸艺术系列(八)
明明
         今年七月的一次旅行途中偶然在网上瞥到一条信息:“香港邮政四月二十四日以香港浮云轩馆藏中国鼻烟壶 (Snuff  Bottle)為題发行一套6枚别具代表性的鼻烟壶邮票及两枚小型张”。因为热爱,自然就有一种冲动。虽然隔着屏幕可我当时的兴奋之情与我多年前第一次捧起带着温度的它是同样的。
浮云轩是享誉国际盛名的香港鼻烟壶私人收藏馆。这次邮票上的鼻烟壶是冼祖謙先生的毕生珍藏(已过世)。他的夫人将这些珍贵的鼻烟壶代捐给香港艺术馆, 才使我们有机会欣赏到这批弥足珍贵的文化瑰宝。鼻烟壶体型小巧,高度不会超过10厘米。是清代文物。那仅足盈握的壶身设计汇聚多种工艺于一身。方寸之间尽显出中国古代工匠们精巧绝伦的工艺与创意。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这套邮票及小型张的设计者是关伟乐。
Snuff Bottles Stamps.jpg
这些优秀的鼻烟壶多出自乾隆年间。
        第一枚:玻璃胎画琺琅黃地花卉图葫芦形鼻烟壶(1736-1795)乾隆年制。属清宫御制。玻璃6.1厘米,直径2.6厘米。珐琅彩绣的月季和海棠等花卉图案。 烧制难度极高。
        第二枚:內画松鹤幽客图鼻煙壺 作者:丁二仲(1868-1935)。京派内画壶名家。松鹤寄寓长寿,幽蘭犹如幽雅高洁的君子。
        第三枚:胭脂水地套二色玻璃喜上梅梢图鼻烟壶。 清代 (1644-1911)高6.3厘米,深2 厘米。寓意喜上眉梢。犹如浮雕。
        第四枚:剔红庭园人物图鼻烟壶 。乾隆年制 (1736-1795)。高7.5 厘米,宽5.5厘米,深2.5厘米。雕漆的典型作品。庭园雅士,锦地纹呈现高浮雕效果。
        第五枚:灑红地套绿玻璃桃形鼻烟壶 清代 (1644-1911)高5.5厘米,宽3.6厘米,深3.6厘米。造型逼真,寓意长寿。
        第六枚:铜胎画珐琅西洋人物图鼻烟壶。 乾隆年制款。(1736-11795)铜质。高5.5厘米,宽4厘米,深2厘米。中西合璧的典范。一面西洋装扮男女放牧,取材于同期欧洲田园风景画。另一面,三只三羊寓意三阳开泰。
小型张两枚:
        一,粉彩开光御制诗花卉图双连瓶式鼻烟壶。乾隆年制(1736-1795)高8厘米,宽6厘米,深2厘米。壶身有两组开光。墨彩题乾隆御制诗,附上珊瑚红乾隆用印及粉彩折枝花卉。诗书画印并重,再现了乾隆帝的艺术品位。
        二, 金胎画珐琅仕女课子图鼻烟壶。乾隆年制(1736-1795)金质。高浮雕,鲜艳富丽,錾刻花卉纹尽显皇家气派。母慈子孝尽享天伦。中西合璧之作。
        鼻烟壶在今天对很多人可能是陌生的东西。其实细心的朋友在电视剧及小说中都曾听见或看见过。例如2003年有一部二十级电视连续剧:“烟壶”里面就有它的踪影。还有《红楼梦》第五十二回有描述:晴雯头痛,贾宝玉让麝月“取鼻烟来,给她嗅些,痛打几个喷嚏,就通了关窍。”
鼻烟壶顾名思义是装鼻烟的。鼻烟是一种烟草制品。不同于我们现在抽的烟卷儿。它是香味较好的烟叶经晒干后和入磨成粉末的名贵香料,冰片、薄荷、麝香等。密封保存,陈化而成。闻之具有提神醒脑的作用。无需燃点,用手指粘上烟末或倒在手背或虎口处轻轻地由鼻孔吸入(嗅服)。与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的一种吸毒品的方法差不多。
         鼻烟最早起源于美洲印地安。后被欧洲到美洲探险的旅行家发现。带回欧洲并于17世紀开始流行。那时盛裝鼻烟的小盒也都嵌金鑲玉、精致华丽。这些欧洲精美的小盒便是鼻烟壶的前身。到了明万历年间,作為敦睦邦交的礼物,欧洲各国常以鼻烟及鼻烟盒敬献朝廷。史书《勇卢闲诘》载:“鼻烟来自大西洋意大里亚国,明万历九年,利玛窦泛海入广东,旋至京师献方物,始通中国”。由于鼻烟传入中国前期并没有特制容器,为了盛装和携带的方便,清宮作房遂将鼻烟盒加以改良,制作出精巧可愛的鼻烟壶。壶盖内附有象牙的小细匙(后来也有别的材质的),以便舀取烟粉。造壶的材料包括:玻璃、水晶、松石,珐琅彩、粉彩、青花、单色釉、漆器、陶瓷、玛瑙、 玉石翡翠、金银等。从制作技法上看,有绘画磨制镶嵌雕刻等技法。从装饰题材上看,有“福”“寿”等一系列类似的吉祥用语。按不同的质地和加工工艺鼻烟壶大致有:金属胎珐琅鼻烟壶(掐丝珐琅、银胎软珐琅)、玻璃类鼻烟壶(点彩玻璃、玻璃镶嵌、描金玻璃、玻璃胎画珐琅)等等。
           康熙乾隆年间鼻烟壶艺术达到了极盛。抽鼻烟和玩赏鼻烟壶成为时尚。也成了显示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可与今日佩戴的名牌手表有一比。从王公贵族到贩夫走卒,“可一日不饮食,而不可一日不闻鼻烟”。据《勇卢闲诘》载:“鼻烟叠以象齿为之,刻铭四围。出入怀袖。以玉、翡翠、水晶为之者。”鼻烟壶的制作相当讲究。特别是到了乾隆年间,工匠们为了装饰鼻烟壶,逐渐又发展出了一种独特的工艺 – 内画鼻烟壶。是用一种特制的小竹笔在口小如豆的鼻烟壶内作画。也就是在玻璃或水晶烟壶磨砂的内壁上反画人物、山水、花鸟等。堪称精品绝技。为了防滑,艺人们用铁砂和金刚砂加水在鼻烟壶的内面来回的摇磨,这样使鼻烟壶的内壁呈乳白色的磨砂玻璃,细腻而不光滑。容易附着墨色,效果就象今天的宣纸一样。内画壶工艺一直延续至今。特别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内画艺人将竹笔改为毛笔在细长的竹笔弯头上捆绑上笔豪用来作画。使内画技艺更加丰富细腻。细微之处需用4-5倍的放大镜观看。壶体一般多数是扁平的(当然也有圆的)以便有两个平面写字做画。这种与绘画书法相结合的方法使其更富有收藏价值。各种绘画方法都可以使用,但一般都是中国画。现如今,内画鼻烟壶早已成为诗书画并茂的艺术精品被鉴赏和收藏。
        在漫长的内画鼻烟壶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有京、鲁、冀三大内画流派。每一派都有其主要代表性人物。在清末的“内画名家”中最著名的也最有艺术成就的有:马少宣、叶仲三、周乐元这三位。人称“登堂入室马少宣,雅俗共赏叶仲三,阳春白雪周乐元”。这三位技艺超群的大师们的作品现如今每件都可谓价值连城。
以马少宣为例:(1867-1939)。他的内画人物肖像技法为其一绝,无人能及。他对山水,花卉,人物,书法无一不精。风格古朴,功力深厚。是杰出的内画大师。他的作品大多为一面绘画,另一面书法。尤其以书法极见功力。结构严谨,笔法苍劲,得欧阳询之风骨。无论临碑还是书文均卓然不群。他的内画肖像技法也是名冠京城。所绘肖像无不生动传神,宛如照片。被誉为“神品”,无人能及。那时即使是权高位重的大人物也以为能拥有马氏内画肖像为荣。如果您刚好家里藏有马少宣的内画鼻烟壶,恭喜您可以提前退休了。
S B 1.jpg S B 3.jpg              S B 2.jpg                                                                   
        现今当代内画壶界的第三代泰斗张广庆大师(鲁派 An Inside Painted Snuff Bottle Artist )就曾代表中国参加了1982年在美国田纳西Knoxville举行的世博会。那是中国1949年建国以来首次参加世博会 -万国博览会。他也是这项“非遗”的传承人。他不断尝试,将国画的皴、擦、染、点、勾、撕等技法引入内画。反手在方寸之间赋诗作画,格调典雅、笔触精妙。可谓鬼斧神工。
        中国素有「烟壶之乡」的称誉。它小巧精致,宜于把玩。除了本身的实用性外(现在已经没人吸鼻烟了),它仍然还有送礼馈赠,身份象征和收藏等功能。尤其是它作为艺术品的收藏功能,鼻烟壶一直受到中西方博物馆及收藏界的青睐,名闻遐迩。它是中国近代文物的重要项目之一。被称为「集多种工艺之大成于一身的袖珍艺术品」。很难想象制作于18世纪的一件掐丝珐琅番莲纹鼻烟壶在香港佳士得能拍出40 多万港币;刻有“乾隆年制”款铜胎画珐琅鼻烟壶估价就是45-60万港币。近些年各大拍卖行苏富比,保利更是不断有鼻烟壶过百万的拍品出现。
             内画鼻烟壶是中国艺术殿堂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一种融汇中西方艺术和技艺精华的手工艺品。这些小巧的艺术品充分反映出清代非凡的艺术成就。方寸之间可绘出气象万千。 它是中國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呈現的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我们为之赞叹,为之骄傲, 也为之抒发一下情怀。
如果您也感兴趣。去纽约时别忘了去大都会博物馆。那里有一个鼻烟壶展厅可供您欣赏。北京故宫博物院也有。伦敦大英博物馆也会让您大开眼界。当然如果有机会路过香港,到艺术馆那可就是一饱眼福喽!

参考: 朱培初《鼻烟壶史话》
            鼻烟壶图片选自拍卖行网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atlanta711.com

GMT-5, 2025-9-16 10:57 , Processed in 0.06219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