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35|回复: 0

洪升华著作033<<户口>>“童年悲歌” (初中生 )

[复制链接]

70

主题

111

回帖

843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843
发表于 2024-12-6 19:07: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洪升华xiangchu 于 2024-12-10 10:06 编辑

点击洪升华先生相关文章链接:笔墨升华

洪升华著作033<<户口>>“童年悲歌”
(初中生 )
mmexportefe6371238fd5abde307a7fdeb0be594_1733530301134.jpeg
郭佳良从杨滨需要步行十公里,需要贯穿万新大队整个村庄,才能到达黄丰桥学中。那时,去乡中学上学是要自己带大米,无论是否有吃饭,都是要按照上学天数,每个学生一天一斤二两米计算交纳口粮。吃国家粮的同学就不要带米,可以拿粮票代替。当然,乡村中学绝大部分同学需要带米,因为每一个月的大米也要30来斤,许多同学都是由家长为孩子送米,一次就送足一个学年的。或者是家长每个月提前把米送到学校,在学校总务处过秤入库。这对郭佳良来说,却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家里的父母与姐姐不会帮忙,身高一米二的郭佳良,每个月都要自己扛起这30多斤大米翻越这十公里背到学校去。
同学们如果送米不及时,出现拖欠食堂大米,那是会被通知停餐的。食堂按照八个学生一桌,用两个四方型的铝盒蒸饭,每一个盒子由值班同学划分成四等份,每人一份。如果这一桌中有谁欠米被停餐了,食堂工作人员就会在开餐前,方方正正地挖去饭盆中四分之一的米饭,然后用粉笔在桌上写上欠米停餐学生的名字。这将是让欠米同学最难堪的事情。好在大部分同学一样都有过被停餐的经历,偶尔谁被停餐,同学相互之间,都会争着匀点饭大家吃。

黄丰桥中学师生吃饭的地方,分为三个区域,非常生动地把人分成了三个等级。

食堂第一区域靠近厨房,是一个小房间,称为雅座,那是老师用餐的食堂。只有老师,老师的孩子,老师的亲戚才能凭餐票入内吃饭。老师食堂的菜通常是二荤二素的规格,在此区域就餐的学生相当于皇室成员。

说到皇室成员,那是因为食堂工作的后勤人员,这些人就像明清时期从北京中关村迁徙过来的太监。他们喜欢欺负人的意识形态及作风,就是典型的绝后人那太监风格,也是他们这个群体奠定皇室成员的优越感。太监这些人总是绝大部分学生怨恨的对象。但他们伺候老师有一手,老师食堂伙食非常好,也十分便宜,只象征性用五分钱,就可以买一餐丰盛饭菜票。

食堂炊事员给学生做饭时,却绞尽脑汁从两个方面谋取巨大利润。他们手段一就是征粮,每个学生都按照四两米缴纳粮食。给学生做饭打米时,工友就有如明清朝官员征税,他们来一个“淋尖踢斛”的动作。这个眼熟吧?也就是现在的术语“耍秤”,工友们一耍秤,让学生能够吃到嘴里的,也就一餐二两米的大米饭了。因此,那时黄丰桥中学食堂总务处的仓库,总会有大米大量结余。结余的大米产生了丰厚的利润。

他们另外一个手段就是“杀猪”。学校师生近千人在食堂就餐,所产生的典型潲水,就可以饲养上百头牲猪,增加可观的收入。但食堂职工心眼多也蛮坏,他们有时候会因为猪食饲料不足,就故意把学生的饭不蒸熟,那就会造成更多学生吃不下,直接倒在洗碗池旁边,那些巨大的潲水桶里。由此产生海量非典型潲水,丰富了学校饲养牲猪的饲料猪食。
mmexport41ac95372849527854203292625e306e_1733530789068.jpeg
逢年过节,学校经常会分批次地杀这些“猪”,给教职员工分配一些猪肉,或者猪肉钱。这些后勤工人,通过杀猪来增加食堂经营性收益,也用来巩固他们工作岗位的稳定性。

食堂第二区域是学生中全寄生就餐区域。全寄生就是吃住全部寄在学校的学生。全寄生除了带米或者粮票之外,按月还要每个月缴纳八元钱伙食费用,由学校统一提供菜品,能够每个月拿出这个钱的学生,已经算是学生中的贵族了。贵族区与皇室成员的老师食堂之间,有一个两米多高的隔墙。吃饭时全寄生的桌上用一个脸盆盛菜,这盆菜由八个学生分配。当然,这些贵族区的学生占比例不大,基本上是黄丰桥乡三十二个驻地单位干部职工的孩子,或者农村家境比较好的学生。

食堂吃饭的第三区域就是平民区。食堂平民区吃饭餐桌,是靠近全寄学生的桌席区域,平民区的学生叫半寄生。他们没有缴纳学校的菜钱做生活费,只能自己带菜就餐。桌上开餐时只有两个长方形的铝盆米饭,没有学校提供的盆菜。半寄生一日三餐都是吃家里带的菜,他们在吃饭前,先拨一餐的量菜,放到自己的小饭盆,再排队将饭盆端进食堂,在自己桌席位领取食堂的米饭。饭是由该桌的值日生负责分配一桌八人的饭菜。所谓值日生,就是轮流清洗饭盆和菜盆的人,但经常有同学争着值日。他们往往在分饭的时候,会用筷子斜着划,给自己挖一块大一些的米饭。

平民区的半寄生,每个星期天的下午,会从家中用一个装罐头的玻璃瓶,或者大搪瓷缸带一瓶菜去学校。那时还没有水泥公路,沥青公路,也没有班车。极少数家长骑自行车送孩子上学,大部分只能算驴行背包客。路程远的同学走到学校,往往是晴天就是一身灰,雨天就会两脚泥。郭佳良有一个习惯,就是无论刮风落雨,他都是把鞋子脱下放在书包里,到了学校附近了就悄悄地溜到中学后山下的水渠里,等把洗干净脚再穿上干净的鞋子出现在同学面前,尤其是下雨下雪天更是如此。

同学们从小习惯了艰苦条件,却因此锻炼出一种坚韧的品格。少数家里条件稍好的同学会在菜里加点猪油或者几片腊肉,而家境贫寒的孩子只能带些自家腌制的咸菜或是清汤寡水的菜肴。即便如此,每到开饭时间,半寄生学生的桌子旁总是充满了简单的欢声笑语。有人拿着家里的咸菜蘸点别人的酱油,有人偷偷夹一筷子同桌的腊肉片。虽有些尴尬,但也多了一丝人情味。学校外那条泥泞的路,渐渐成为了学生之间联结彼此的纽带。这些少年,尽管生活困顿,却在无数次分享与忍耐中学会了如何面对未来的风雨。
mmexport8699babaf74092b5e51b10f5aca834a6_1733530760325.jpe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atlanta711.com

GMT-5, 2025-5-18 19:47 , Processed in 0.06161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