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34|回复: 0

情有独”钟“ 的清代帝王 方寸艺术 (七)

[复制链接]

2

主题

2

回帖

118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118
发表于 2025-4-6 18:5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杨明宇 于 2025-4-9 22:29 编辑

            情有独“钟”的清代帝王      方寸艺术 (七)

            明明

今天的钟表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实用工具和装饰。小到家里的桌上,墙上。大到欧美国家级的重要会议。比如:白宫,欧盟会议以及梵蒂冈教皇出现的重要场合等,都有钟表陪伴在侧。可是您知道吗?在中国明清时期,钟表却是属于豪华的奢侈品。只有皇亲国戚才能够拥有。去年2024年9月13日为庆祝澳门特区成立二十五周年,澳门邮电局发行了以故宫博物院院藏钟表为题的一套四枚自鸣钟邮票,可谓意义深远。(自鸣钟:按时自击以报告时刻的钟)因为自鸣钟的源头最早是从澳门进入。首先传入内地者则是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 (MatteoRcci)。自鸣钟邮票的发行,一方面借助小小方寸,展示北京故宫博物院奉先殿里令人赞叹不已的丰富钟表收藏;另一方面,亦再次突显澳门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角色。今天让我们跟着小小方寸上精美的自鸣钟一起跨越历史长河,探索时间的奥秘!品味精准以外的华美。
                  Clock P 1.png             
这次发行的一套四枚清朝十八到二十世纪期间自鸣钟邮票依次为:

1)铜镀金转人水法活动蝶鸟骆驮钟: 十八世纪瑞士造。这种自鸣钟具有多种功能。包括报时装置、活动人物或动物。铜镀金的外壳上雕刻有精细的花纹,并装饰有蝴蝶和鸟、骆驮等寓意吉祥的元素。当钟表的报时装置运作时,音乐响起,活动的人物或动物也会随之转动,特别是钟表内部还可以“转人水法”。平台上水法转动似波涛。弦松弛后,音乐停止,活动装置也停止表演。给人以生动有趣的体验。这座自鸣钟融合并体现了当时欧洲钟表业高超的技艺和中西文化的交流。

2)清朝木楼嵌铜活带日历三套乐紫檀座钟:法国造。也是在清王朝时期作为礼物敬贡或贸易来到中国。通过一系列复杂的齿轮和联动机构,钟弦将日历、报时,时钟和音乐功能融为一体。使得整座钟不仅具有实用功能,可以显示日期、星期和月份,同时还配备了报时装置,能够按时播放音乐,以提醒人们时间。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创造力。紫檀木质地坚硬、纹理美观是“木中之王”。是制作高档家具和工艺品的首选木料。钟体的设计精巧,钟表面的铜活带日历。这座钟也是融合了中西元素。顶部的楼阁寓意着古代的计时塔。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时间观念也体现了制作者的高超工艺。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3)清代铜镀金人拉马钟:英国制作。钟木座后部上面有一嵌珠石花卉饰的铜镀金顶帐幔。帐幔内衬一面镜子。顶部为石轮状转华。帐幔前是方形座箱,内置机械装置。正中白珐琅钟盘,花形指针。钟盘两侧各有一椭圆形布景箱,在右侧上弦启动后,幕布升起,里面飞龙在空中奔腾。座箱上有一棵棕榈树。树下一骑士牵一匹戴着五彩料石辔的银质骏马。人马似在行进中,神态造型生动传神,惟妙惟肖。正面钟盘上写有作者名字:Stephen Rimbauit London.是故宫所藏英国钟的精品之一。

4)清代铜镀金镶珠塔形小洋钟是当时钟表工艺中的杰作之一。装饰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外观设计上,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塔形作为基本造型,表盘通常配有不同的吉祥图案。如龙、凤、莲花等,体现了中国传统审美趣味。钟的底部呈天圆地方,表现了中国的时空概念。同时,钟表的机械结构保持了两针设计,能够准确显示时间。它不仅是实用的计时工具,也是清代皇权的尊严和宫廷艺术的独特魅力展示。见证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

        这四枚自鸣钟邮票仅仅是故宫博物院里1500多座钟的代表。十八世纪那些舶来的欧洲钟表多以英国的居多,其次是法国和瑞士的。它们各自具有明显的风格特点:英国钟的造型简洁、端庄,给人感觉有贵气。法国钟则具有很强的高雅的艺术性。还有一部分造型精美的广钟。它们外观华丽,富有艺术感。结合了中国传统的艺术元素和西方的机械制造技术。用金银铜宝石陶瓷等材料进行鎏金、錾刻、镶嵌等装饰上面的人物、鸟兽、花卉等。他们不断变化表现各种动作。实用与艺术性兼备,造型、色彩、优美的音乐、逗人的演技及吉祥的寓意博得皇室贵族的喜爱。成为宫中珍贵的陈设装饰。也是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邮票由吴卫鸣设计。由荷兰RoyalJoh. Enschedé采用胶版印制。

        作为计时工具的钟表,中国不是它的发源地。因为清代以前一直用圭表、日晷、沙漏等装置及少量自制的大型机械式计时器。我们仍然可看到的太和殿按日影测定时间的日晷在当时可是皇帝驾驭宇宙时空的象征。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科学家和科技史专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 1900-1995)在他的一本书中说:“现代机械钟表中使用的擒纵器源自中国古代苏颂的发明”。机械钟表是由欧洲人发展。它的使用,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16世纪末,西方的工业革命还尚未发生,欧洲货物还不能引起亚洲人的兴趣,也无法与同类亚洲货竞争。但机械钟表是个例外。那时西方一直想找机会到中国来传教但都被明确拒绝。意大利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MatteoRicci)就是其中之一。明朝万历二十九年,也就是1601 年2 月,他经过一次失败后,这次靠自鸣钟开路,利玛窦带着两座自鸣钟进入了紫禁城。确切地说是自鸣钟进了紫禁城。利玛窦作为调钟的技师得到了万历皇帝认可,获得与中国上流社会的皇亲贵胄结交并获准在宣武门外建教堂传教。利玛窦这次成功地敲开大明朝紧锁的国门要比鸦片战争用坚船利炮轰开大清国门早300年。万历帝对新钟珍爱有加。大钟安放在御花园。小钟就放在自己的寝宫。史料记载:“皇帝一直把这个台式小自鸣钟放在自己面前,他喜欢看它,并听它鸣时。”有次太后叫皇帝把这座钟送过去给她看看。万历怕她借了不还故意不给钟上发条。果不其然,这座钟很快被送了回来。这批最早的现代机械自鸣钟成了皇宫收藏的第一批钟表。也是以后历代清朝皇帝收藏、制作自鸣钟的源头。可以说:最早接受和喜爱自鸣钟的是明朝的万历皇帝。从那时起,自鸣钟就成了皇帝的心头好。利马窦史料记载:“……谨以……珍珠镶嵌十字架一座,报时钟二架……奉献于御前。物虽不腆,然从极西贡来,差足异耳”。从此,中国宫殿开始响起了欧洲机械钟表滴答滴答的清脆节奏。西学东渐风也逐渐盛行起来。西方科学技术的产物就这样以艺术品的方式进入了中国。

      清承明制。公元1644年清朝入主中原后的几代皇帝都情有独“钟” 一脉相承。此后的三百年间,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官员百姓均对这些装饰精美、造型巧夺天工、同时准确计时无误的自鸣钟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与热情。顺治皇帝就很有时间观念:“得以小自鸣钟以验时刻,不离左右”。从顺治的儿子康熙算起的清朝皇帝包括慈禧太后都与钟表“交情匪浅”。外国使团和传教士知道中国皇帝喜爱钟表后,都投其所好。携带各种精美的钟表来华。为进一步扩大在华商业利益,收割更多的东方财富, 自鸣钟在制作上也更加迎合中国人的审美趣味。他们想方设法收集各种各样珍奇钟表,日月星辰、车马人物、花鸟虫鱼做装饰。更厉害的是能将日月星辰通过发条变成斗转星移,让车马动起来,让水流起来,人物活起来,花儿开起来,鸟儿叫起来。这样的新颖别致的“贡品钟”皇帝如何能不爱?这便是明清时期的一段“钟表外交”。当时中国一度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自鸣钟进口国。  
Clock P 2.jpg                 Clock P 3.jpg                Clock P 4.jpg
Left:北京故宫钟表馆藏铜镀金珐琅转柱太平有象钟
Middle:铜镀金写字人钟: 乾隆爱不释手的“写字人钟”,是英国钟表匠蒂莫西·威廉森和瑞士制表商雅克德罗联手打造的。该钟共有四层楼阁,高2.3米,内部暗藏很多机关。最顶层是一个金灿灿的圆亭,圆亭内侧有两个金人手举一圆筒做舞蹈状,启动后,二人可以旋身拉开距离,将圆筒拉开,上书“万寿无疆”四字。从下往上第二层是钟表的正常计时部分,有一个非常复古的罗马表盘。第三层有一个敲钟人,每当时间报完3、6、9、12时后,敲钟人便会微微侧身,敲打面前的钟碗奏出乐曲。在钟表的最底层,周边环绕着亭台护栏和边角兽,在中间端坐着一位欧洲相貌的机械人,一手扶案,一手握笔做提笔状,每当上链后启动装置,这位机械人便可以在面前的纸上写下“八方向化,九土来王”八个汉字,写字时头还会随之摆动。
Right:中间端坐着的那位欧洲相貌的机械人。

      要想知道三位皇帝对自鸣钟有多痴迷仅以诗为证:康熙赞扬自鸣钟的两首诗:“昼夜循环胜刻漏,绸缪婉转报时全。阴阳不改衷肠性,万里遥来二百年”。“法自西洋始,巧心授受知。轮行随刻转,表指按分移。绦帻休催晓,金钟预报时。清晨勤政务,数问奏章迟。” 康熙是一位勤奋好学的皇帝。他对西洋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亲自向外国传教士学习数学和天文学方面的知识,并下旨在内务府造办处里专门设立了“自鸣钟处”。从全国招募人才学习钟表制作技术,尝试着自己生产钟表。康熙时期基本奠定了清朝宫廷钟表收藏和使用的基础。对以后宫廷钟表历史产生了长久而深刻的影响。雍正皇帝在诸多贡品中也是情有独“钟”。他咏诗为证:“珍奇争贡献,钟表极精工”。“巧制符天律,阴阳一弹包。弦轮旋密运,针表恰相交。晷刻毫无爽,晨昏定不淆。应时清响报,疑是有人敲。”总结起来, 康熙帝喜好钟表的科学原理,雍正则喜欢钟的实用性。而最情有独“钟”的还要数乾隆帝。从他咏自鸣钟的诗中可见一斑:“奇珍来海舶,精制胜宫莲。水火明非籍,秒分暗自迁。天工诚巧夺,时次以音传……钟鸣别体备,乐律异方宣。欲事寂无事,须教莫上弦”。为满足乾隆皇帝的喜好,沿海各地的官员也购进稀奇的高档西洋钟表争相进贡。这让乾隆帝很快就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钟表收藏者。今天故宫博物院珍藏的许多钟表,大多是当年乾隆收藏或让工匠人制造的。它们造型美观,制作精巧,件件都堪称绝世珍品。乾隆朝还继续引进和使用西洋钟表技师。他们还培养了最早的中国钟表匠。仅乾隆十五年(1750)到乾隆二十四年(1759)的十年间就做出钟表56件。现存清代自鸣钟、更钟、时乐座钟、闹钟等大多为乾隆时期生产。造型多为楼台、亭阁、寺塔等建筑形式。用料珍贵(漆、铸、牙、玉、木、铜镀金等)式样奇巧,做工精细。乾隆帝才是中国最大的钟表玩家和收藏家。民间的说法贵藏钟富玩表也是有它的历史渊源的。
Clock P 5.jpg
“大清第一钟表玩家”——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电视剧《如懿传》剧照)

        钟表的收藏有三大类别:古董钟、腕表和怀表。古董钟表以其精湛的工艺、高超的科技、典雅的外观备受收藏界青睐。但是钟表的收藏与其他收藏门类(瓷器,书画,钱币等)是不同的。古董钟表是特定社会环境中科技、文化、艺术相结合的产物。通过它们可以了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厚内涵。从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钟表曾是当时最顶尖的技术,是供给贵族和上流社会的。与普通民众无缘。直到清朝同治(短命皇帝)十三年(1874),德国商代理人才成立了亨得利钟表眼镜公司。西洋钟表才逐渐在中国大众的中间阶层出现。才有了民间百姓趋之若骛一直向往的“名牌”追求:德国钟瑞士表。古董钟表的收藏价值在于其手工制作的精细、外观设计的华丽和浓郁的历史感。它们的珍贵性、装饰性、功能性,其所传达的历史、艺术和科技信息已经跨越了国界。从收藏保值角度说,也是不错的选择。收藏古董钟表时,我们首先要了解古董钟表的历史背景(历史价值)、工艺水准(艺术价值)和用材质地等;其次要明确古董钟表的产地、厂家、制作年代、保存状况、本身功能、具体款式等情况;再次要观察钟表的内部机械构造,如零件是否齐全或被替换。总之,古董钟表具有浓郁的文化趣味和文化意象。它们以一贯的宁静、沉稳、见证着日月年岁的缓缓流逝。

        每当我们倘佯在中国故宫博物院奉先殿钟表馆时,华丽的钟表会让我们留连忘返。每当听到紫禁城的暮鼓晨钟时,那些沉淀了600年的记忆会让我们的内心深深震撼。每一天都离不开钟表。中国的钟表界历来就有“表看百达翡丽(PatekPhilippe),钟看北京故宫”之说。四月艳阳天正是旅游的好季节。当我们在漫游世界各地名胜古迹名山大川时,会惊奇发现: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钟表都无处不在。一向素有“世界文化之都”的法国卢浮宫里,精美的欧式钟表成为最大的亮点。不去温莎城堡 (WindsorCastle)你就不知道已故女王有多喜爱钟表。仅在温莎城堡庄园里就有大约四百座钟。白金汉宫还有六百座。每到夏令时改回冬令时的时候,女王宫内的工作人员要给1000座钟拨回一小时。然后每周要走16000 步完成给所有的钟表上发条的工作。
Clock P 6.jpg
当然除了清代帝王,古今中外情有独“钟”者大有人在。卓越的军事天才拿破仑酷爱收集钟表。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一生喜爱钟表,已故著名相声大师马季先生对钟表也喜爱有加。香港流行“无钟不成家”之说。民间也有很多更有“富人玩表,贵人藏钟”之谈。可见钟在社会上有着显赫的地位。历代文人墨客也是情有独“钟”,诗中有钟,画中有钟。我们最熟悉的要数张继的:枫桥夜泊。于鹄的:定知别后家中伴,遥听维山半夜钟。温庭筠:悠扬旅耪频回首,无覆松窗半夜钟。苏轼: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红楼梦的第五十一回也有提到过自鸣钟。
钟以其自身特殊的形式存在于世间。一位哲人讲过:“钟是有灵性的”。是的,地是她体魄,天是她魂灵。一座钟承载着一段历史,一座钟表达了一个时期的文化。钟是名人志士尊贵和品位的象征。钟是艺术、财富与价值的体现。一枚钟表的产生涵盖了科学和艺术的交融,同时更是人文精神、民俗文化多元文化的载体和知识的延伸。方寸之间看世界,方寸之间有乾坤。方寸之间浓缩了太多的故事。。。。。。 

参考:故宫博物院展馆资料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资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atlanta711.com

GMT-5, 2025-4-26 11:38 , Processed in 0.06314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