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802|回复: 18

洪升华著作<<户口>>内容简介

[复制链接]

60

主题

83

回帖

686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686
发表于 2024-10-10 15:40:1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洪升华xiangchu 于 2025-3-29 20:32 编辑

点击洪升华先生相关文章链接:笔墨升华

洪升华著作003<<户口>>提纲:

简介:
我一生为《户口》活着,
从农村户口到国家粮,
到深圳的特区户口,
到苦涩的美国户口,
如今,
最想的还是回到故乡……
《户口》是由作者洪升华于2021年12月6日,开始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全书是对主人公郭佳良五十年冷暖人生的精彩回放,也是那他半世纪(1976--2026)命运多舛的描述。围绕“户口”这一关乎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展现了中国几十年来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变迁。通过郭佳良在不同历史阶段为户口的奋斗,小说不仅描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动荡,也反映了个体在宏大时代背景下的命运变迁和精神追求。
mmexport1728593103187.jpg
主题:
郭佳良的奋斗历程与中国的户籍制度紧密相连,户口成为身份的象征,也影响了他的生活轨迹。故事反映了时代背景下,户口不仅是国家控制资源分配的工具,也成为个人奋斗与命运的象征。随着时代的变迁,户口从城市和农村的区分,延展到全球化背景下的移民和跨国身份,标志着中国社会深刻的物质和精神转型。
mmexport1728593108345.jpg
   小说不仅是关于户籍的争夺,还是对个体如何在时代变化中寻找归属的思考。郭佳良的每一次迁移都代表着他对生活的抗争与希望,展现了从山村到大城市,再到海外谋生的心灵旅程。户口成为他心灵深处对身份和安全感的追求,而这种追求始终伴随着时代的脚步,映射出整个社会的变迁和发展的复杂历程。
mmexport1728593030588.jpg
  《户口》不是一部小说,应当说:不止是一部小说,而是人类一部跨世纪史诗。它所描绘歌咏的,不是人类在物质方面的,而是在精神方面所经历的艰险。描绘与歌咏的,不是征服外界的,而是征服自己内界的战绩。

    小说≪户口≫它是千万生灵的一面镜子,是古今中外草根英雄的一部历险记,是贝多芬式的一阕大交响乐。 ≪户口≫是郭佳良五十年来的闯荡史。 愿读者以虔敬的心情来打开这部宝典。

    亲爱的朋友啊,当你知道世界上受苦的不止你一个时,你定会减少痛楚,而你的希望也将永远在绝望中再生!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
    亲爱的朋友,在你要战胜外来的敌人之前,先得战胜你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堕落,只消你能不断的自拔与更新。

      面对山那边的故乡,对郭佳良来说仍是一个遥不可及又虚无缥缈的一个符号。他年少时读的沈从文≪边城≫的句子就浮上了心头:
“一个士兵,不是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  在这一瞬间他有些恍惚了,那是一个北漂的沈从文吗?他还是不是那一位想念家人,想念翠翠,想念故友,想念少年时光的沈从文呀?郭佳良联想起自己小时候是怎么样与村子里的兄弟、姐妹们在一片山坡上放牛,野炊,割猪草。他充满怀念的山村里,有他与儿时伙伴在山坡里挖竹笋,摘猕猴桃,毛栗,野桃子,野梨子等林间野果的日常;他脑海里时常怀念为了生计去砍杂木,楠竹,砍梽木棍,冬茅梗,采摘桐油籽,挖竹笋,采摘茶籽的各种日常。
       他的眼前也出现苏武牧羊时思念大汉的画面,那是什么样鸿雁才能传书呀?那怎么可能是一次就能够传到达刘彻大帝的手里呀?我相信那可是他千百次的鸿雁传书,千万次的呼唤的结果呀,他传的可是对故土的念念不忘,还有无休无止的期盼。
    不,不仅仅是那个时代。三千年前,许穆夫人曾写下的:“百尔说思,不如我所之”。那可是一个出嫁的女人对故土的思念呀。一个出嫁女性对故土,对故人,对已故的那个自由自在的自己的思念。那可是王昭君对汉的思念,是元春对贾府众人的思念。
     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一个出嫁女子尚且如此思乡,何况,我只是一个出走半生,漂泊天涯的游子呢?
     郭佳良对黄丰桥的思念,是他对童年的思念,对湖丽坪的思念;是对夜幕下重重叠叠隐隐约约松风怒嚎的山峦的思念,是对官田水库夏夜时分星星渔火的思念,也是他对那片山丘的思念。是他对几十年前那个山下面故乡的思念。
     今天,郭佳良的思念与牵挂,代表的不就是那整个时代,远离故乡的人的心中所想吗?黄丰桥,这个山清水秀的故乡,这个曾经富得流油的全国百强小镇,那个曾经不夜的湘东边城,而已已经落寞凋零。
     故乡的彻底返贫,背井离乡的乡亲,留守的除了老人,就是儿童。那更会让他除了思念,还有一层心疼与担忧。他偶尔也会想念着他童年的“润土和小芳”,想问问他,你在家乡还好吗?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户口≫,走进故事主人公不一样的童年,那是他的“童年悲歌”。
mmexport1728593059446.jpg
    第一卷:失去的国家粮 (1976—1982)
“童年悲歌”
     郭佳良出生于一个国家粮的干部家庭,但在六岁时,由于匪夷所思的原因被转为农村户口。并且从城市到了乡村,因为从小生活在湘东边境的山村中,他目睹了计划生育、贫困与社会不公带来的苦难,但同时也激发了他跳出农门、改变命运的决心。在他读初中时,便立志跳出农门,走出大山沟,决心找回自己的国家粮户口。后来,因为一个老人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可是内地的国家粮户口,那是不能随便进出深圳特区的。因此,他也在南海边转了三个圈,获得了一家人迁移深圳户口的奖励。在特区户口本快要捂热时,他又随着大批的社会精英,为了下一代多一项≪户口≫的选择,奔赴北美,又在为一张绿卡奋斗着。


1. 来到黄丰桥
2. 在外婆家
3. 抗洪英雄之死
4. 妈妈来了
5. 计划生育到杨滨
6. 孩子卖出纪
7. 正骨医生
8. 初中生
9. 麻绳从细处断了
10.少年的救赎
11.下窑
12. 搞副业
13童年盛宴
14踉跄
15乡骂

mmexport1728593113773.jpg
第二卷:农村户口 (1982—1993)
“灰色的少年”
    在少年时期,郭佳良坚定地相信“知识改变命运”。他通过勤奋学习,争取到了保送进入警校读书的机会,希望借此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来自农村,户口的桎梏依然是他挥之不去的阴影。

1. 仍然活着
2. 保送
3. 初恋
4. 回到湘钢
5. 准迁证
6. 我的女儿
7. 手工居民身份证
8. 人口普查主任
mmexport1728593134460.jpg
第三卷:纠结的国家粮 (1993—1999)
“苦涩的青春”
     郭佳良逐渐步入社会,面对繁杂的工作和复杂的社会关系,他开始接触社会底层的种种不公与腐败。户口的困境始终纠缠着他,他既要为家庭谋生,也要不断追求更加稳定的生活条件。

1. 勘察现场
2. 致命伤鉴定
3. 审讯笔录
4. 流窜犯的保证金
5. 捉赌,帽哥与袍哥们
6. 抓嫖娼
7. 集市扒手
8. 拦树
9. 一切以抓罚没收入为主
10. 漫山遍野的小煤窑
11. 爆破用品的审批权
12. 涟源人的殖民地
13. 张新良
14. 东方小香港
15. 颁发暂住证
16. 矿工农转非
17. 财政的罚没款返回
18. 最富裕的派出所
19. 岳母娘的智慧
20. 下海了
21. 假离婚
22. 风光的煤车司机
23. 失落的煤矿老板
24. 山城大渡口
25. 我的沙坪坝
26. 昆明的花鸟市场
27. 刘兆琴先生
28. 土地征用
29. 还债

第四卷:抓阄决定目的地——深圳 (1999—2012)
“生命的奇迹”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郭佳良看到了深圳作为改革前沿的机遇。面临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的选择,他通过抓阄决定来到深圳,开始了在特区的奋斗历程。花十元钱办了一纸边防入境证,再从每年400元的暂住证直到深户的获取,郭佳良经历了户口的艰难转换,他更参与也见证了深圳的迅猛发展。

1. 煤窑整顿中
2. 抓阄到深圳
3. 黄花机场送别
4. 黄丰桥纸厂
5. 张桂新
6. 南头关的边防证
7. 特区暂住证
8. 深户入学与担保
9. 石夏
10. 挺进深圳的攸县的士部落
11. 罗湖口岸的等待
12. 深圳速度
13. 荔枝公园的夜
14. 下沙的香港仔
15. 盲人松骨马杀鸡
16. 樟木头的收容站
17. 特区户口
18. 南山科技园
19. 南山边缘白石洲
20. 巴士线路车
21. 盐田港货运
22. 方大大厦
23. HR总监
24. 风险投资
25. 试水柬埔寨
26.护照的价格

第五卷:乡愁,回不去的故乡黄丰桥;
“折翼在故乡”
      
1. 天河北的写字楼
2. 丰田、本田的客运车队
3. 大六兄弟
4. 南沙招商
5. 爱乡回流
6. 政府招商的六个零政策
7. 全世界最宏伟的县政府大楼
8. 二十四次审批
9. 财政拨付
10. 高利贷
11. 湘龙之夜
12. 湘商是湘伤
13. 是否会没收新资本家的浮财与敌产?

第六卷:纽约客 (2014—2026)
“人生中年”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郭佳良开始向北美移民,为了下一代的未来而奋斗。他面临着新的挑战,包括身份转换、法律制度的适应以及跨国生活的困境。

1. 出走的精英
2. 跨国经理人
3. 投资移民EB5
4. 政治庇护
5. 遇见套路
6. 学英语
7. 选拔陪审团
8. 公诉人的阴谋
9. 现在开庭
10. 假结婚
11. 美国身份
12. 看不见的美国

第七卷:梦回华侨城 (2022—2026)
    郭佳良的心灵依然回望着中国,他带着复杂的情感回到了深圳华侨城,回到他这热恋着故乡。似乎在每一个黄昏时分,他这一双饱经沧桑的双眸在夕阳之下,仍然是在眺望远方,仿佛一直在思索着人生的归宿与追求的意义。

1. 文家小院
2. 小梅沙
3. 青青世界
4. 碧桂园凤凰城
5.南澳的天空
6. 梦回华侨城

    这部小说不仅是对个人奋斗史的描绘,更是一部跨越时代的社会史诗。通过郭佳良的故事,反映了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巨变,揭示了户口这一制度对无数人的影响,也探讨了人在时代洪流中的精神挣扎与追求。
    作者创作小说《户口》,描绘了主人公郭佳良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为了自己的户口而努力奋斗的故事。这部小说通过他的经历,不仅展现了中国社会的户籍制度对个人和家庭的深远影响,还延伸到了美国,探讨了美国社会中存在的偏见、歧视,以及制度上的不完善,司法的不公平之处。
      小说不仅描绘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也反映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和美国两国在社会进步与制度建设方面的差异与挑战。
mmexport1728593117864.jpg
mmexporta1c385d69c65da1a3a6194f437f88c97_1728593185378.jpeg
Screenshot_20241216_123948_WeChat.jpg

60

主题

83

回帖

686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686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3:5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童年悲伤的我,读得了圣贤书, 却管不了这窗外事。痛苦经历的是我, 心生怜悯是我, 袖手旁观也是我, 共情是我, 无能为力也是我,这情绪像尖刀一样,不停的刺痛我的心。 Screenshot_20241229_161032_WeChat.jpg
mmexport1743446874127.jpg
Screenshot_20241229_161248_WeChat.jpg

60

主题

83

回帖

686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686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第57章节《童年悲歌》之“乡骂”:
从妯娌相争看70年代农村的家庭悲剧
洪升华在《户口》中描绘的"乡骂"场景,不仅展现了70年代农村妇女的生存状态,更折射出传统家庭结构在时代变迁中的撕裂与阵痛。林财英与章月英这两个村姑的"乡骂",表面上是为了争夺家产,实则反映了农村女性在资源匮乏时代的生存焦虑。

"乡骂"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暴力,其杀伤力远超普通争吵。林财英骂章月英"哑巴生的",章月英回敬"剋夫婆",这些恶毒诅咒直指对方最脆弱的命门。她们跺脚、拍掌、抖衣的动作,配合着极具地方特色的咒骂,构成了一场充满仪式感的语言暴力表演。围观村民的窃窃私语,更让这场"乡骂"成为公开的羞辱仪式。

分家过程中的抓阄看似公平,实则暗藏玄机。林财英抢抓赡养公公的纸团后,那种天塌地陷的绝望,道出了农村养老的现实困境——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成为负担。她歇斯底里地砸碎秤杆、滚落石磨的行为,既是对命运不公的抗争,也是资源匮乏下人性的扭曲展现。

最令人唏嘘的是,这场分家最终导致朱福临与邓福秀这对老夫妻被迫分离。传统孝道在现实利益面前土崩瓦解,四十年的夫妻情分被一纸分家协议生生割裂。老两口直到朱福临病逝都未能团聚的结局,成为这个家庭悲剧最沉痛的注脚。

这场发生在晒坪上的闹剧,是70年代中国农村的缩影。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亲情让位于生存,道德屈从于利益。洪升华通过这两个村姑的"乡骂",不仅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家庭伦理变迁,更让我们看到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真实样貌。这种文字记录的价值,正在于它保存了那个特殊年代最鲜活的民间记忆。

60

主题

83

回帖

686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686
 楼主| 发表于 2025-3-22 10:19:1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童年悲歌》第56篇章描述的是郭佳良在1976年9月时,因为做乡村老师的朱吾矩想要入党;想配合情人朱仪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也为了老婆林财英顺利生下肚子里的孩子;因此把林财英的儿子郭佳良卖给了漕泊的陈子善。
半年之后,朱吾矩因为私情败露,入党申请被拒,教师职位没有保住,而此时老婆又生下一女儿。
这样就造成只有三个女儿没有儿子后继无人的局面。朱吾矩铤而走险,把卖出去半年的郭佳良又偷了回来。
因此,这篇文章就是交代郭佳良在怎么样的情况下又回到了这个父母身边,并且让他度过了一个没有欢乐的童年。
Screenshot_20250315_081323_WeChat.jpg

60

主题

83

回帖

686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686
 楼主| 发表于 2025-3-15 17:37: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洪升华的《户口》系列作品,尤其是《童年悲歌》第55章节,以深沉而残酷的笔触描绘了中国农村底层儿童的命运。在贫穷、冷漠与无助的交织中,郭佳良的童年被苦难碾压,他的一生仿佛从一开始就被宣判了悲剧的基调。如果他知道未来等待自己的将是无尽的折磨,也许他会宁愿沉睡,而不愿在呕吐和惊恐中醒来。

郭佳良被装进蛇皮袋,颠簸在泥泞的山路上,像一件可以随意丢弃的货物。寒夜的风割裂着他的皮肤,稻草的压迫让他难以呼吸。他的呕吐,是他短暂清醒时对这场非人折磨的本能抗拒,但他的抗争微弱得不值一提,最终只能任由命运摆布。这一刻,他并非被真正意义上的人拯救,而只是被现实的混乱和偶然的插曲留了下来。

在那个极度贫困、毫无安全感的社会环境下,朱吾矩的冷漠、林伏英的自私、田猛子的粗暴,交织成郭佳良童年的牢笼。他们或许有各自的生存理由,但在这样的生存法则下,人性被压缩成赤裸裸的利益交换,连一个幼小的生命都可以成为交易的筹码。这种社会的沉疴,使得最无助的人成为了最先被牺牲的对象,而郭佳良,只是其中最悲惨的一个。

洪升华用残酷的现实叙述,揭示了社会底层儿童命运的脆弱与无助。郭佳良的醒来,不是重生,而是坠入更深的深渊。他的童年不是希望的伊始,而是苦难的延续。如果他知道未来等待他的,是无尽的贫穷、欺凌与折磨,他或许会宁愿长眠在那个黑夜,而不是在命运的嘲弄下痛苦地睁开双眼。

Screenshot_20241229_161029_WeChat.jpg
Screenshot_20241229_160939_WeChat.jpg
Screenshot_20241229_160843_WeChat.jpg

60

主题

83

回帖

686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686
 楼主| 发表于 2025-3-15 13:46: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洪升华的《户口》第55片段“童年悲歌(踉跄)”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寒冬夜晚的惊心动魄,展现了乡村社会中人性的复杂和生存的艰难。故事从漕泊山的寒风入骨写起,勾勒出朱吾矩等人艰难地背负郭佳良跋涉山路的画面,既是身体的负重,也是内心的挣扎。

小说的叙事极具画面感,沉重的氛围贯穿始终。山路的险恶、拖拉机的颠簸、交易时的讨价还价,都折射出贫困生活的无奈与残酷。朱吾矩试图掩盖真相,以“买狗”为借口雇车,展现了他在困境中的机敏与道德界限的模糊。田猛子的冷漠与现实,使交易充满了压迫感,而敏文夫妻面对突如其来的孩子,则表现出乡土社会中的责任与人情考量。

最扣人心弦的时刻是郭佳良在车上呕吐醒来,这不仅意味着生命的坚持,也预示着更大的风暴即将到来。故事以现实主义手法铺陈,将艰辛命运与社会环境紧密结合,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粗粝和动荡,也为后续剧情埋下伏笔。

总的来说,这一章节通过冷峻的笔触、细腻的描写,生动再现了上世纪乡村社会的底层挣扎,让人深思人性的光与暗,以及困境中的命运抗争。

60

主题

83

回帖

686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686
 楼主| 发表于 2025-3-9 15:46: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洪升华的《户口》第54章节片段“童年悲歌”(踉跄)是一首既悲凉又荒诞的乡土挽歌,像一出命运的黑色喜剧,让人一边心酸落泪,一边忍不住苦笑。郭佳良的童年经历简直是“悲剧编年史”——被卖、被夺、被抛弃,甚至连死去都没个体面样,真是人生的跌宕起伏全靠摔跤来实现。

小说叙事层层递进,紧扣人心,从郭翠英带回遗物的悲痛,到朱吾矩的癫狂,再到孩子们的逃亡和潜在的复仇计划,每一步都像是被命运推动着滑向更深的深渊。而朱吾矩,作为“半吊子文化人”,活脱脱是个时代畸形观念的受害者和制造者。他既要摆出知识分子的架势,又被“无后为大”的观念折磨得歇斯底里,活成了一副既可笑又可悲的模样。

小说的现实批判意味极强,贫穷、封建、计划生育的残酷交织在一起,让人仿佛置身一个毫无退路的死胡同。朱吾矩的嫉妒与焦虑,让他的人生彻底跑偏,而林财英的遭遇更是农村女性悲剧的缩影——被强制结扎,身心俱损,丈夫还满腹怨恨,真是“内外夹攻”。最具黑色幽默感的,莫过于毛主席石膏像的坠落,这一幕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倒塌,更象征着道德权威的崩塌,一种命运讽刺直击灵魂。

语言风格质朴却充满力量,阴风惨惨的冬雨、燃烧的火把,每一处景象都透着冷冽与荒凉,把整个村庄的沉闷与悲剧氛围推向极致。而乡土气息浓郁的对话,让人物形象愈加生动,仿佛每一句话都能听见农村院子里那股子土腥味。

但小说并未陷入单纯的道德批判,而是精准地刻画了人在社会洪流中的挣扎。朱吾矩是恶人,但他也是时代的囚徒,在传统和现实的夹缝中逐渐走向崩溃。他的悲剧,不只是他个人的失败,而是那个时代无数挣扎者的缩影。

总的来说,这一片段像是一部乡村版的“人间失格”,既有惨烈的命运冲突,也有黑色幽默的荒诞感。它不仅唱响了郭佳良童年的悲歌,更让人看到整个农村社会在时代风暴中踉跄前行的身影。

60

主题

83

回帖

686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686
 楼主| 发表于 2025-3-2 16:10: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洪升华的《户口》第53章节“童年悲歌”中(踉跄)是一首关于命运、爱与人性的悲歌,深刻展现了希望与绝望的交错,以及善良与贪婪的对比。

文章开篇,郭翠英满怀牵挂回到黄丰桥,她曾发誓要抚养郭佳良,然而等待她的却是令人心碎的现实。林曼仔夫妻的热情款待,以及外婆临终前为新姑爷准备的礼物,展现出人性的温暖。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朱吾矩和林财英的冷漠与谎言。

当郭翠英夫妇风尘仆仆地赶到杨滨,迎接他们的却是“孩子因麻疹去世”的惊天谎言。朱吾矩的阴沉,林财英的假意哭泣,他们的狼狈为奸令人不寒而栗。他们不仅剥夺了孩子的成长机会,还用谎言掩盖自己的贪婪和私欲,将人性的阴暗展现得淋漓尽致。

然而,黑暗之中仍有光亮。林曼仔夫妇倾尽所有想要收养郭佳良,甚至获得全队人的签字同意,他们的善良成为这场悲剧中的唯一慰藉。可惜,命运的捉弄让一切希望化为泡影。

故事的结尾,郭翠英跪倒在“坟前”放声痛哭,那种撕心裂肺的绝望在山野间回荡。然而,作者在这里留下一丝耐人寻味的悬念——郭佳良是否真的去世?这一笔不仅加深了悲剧的色彩,也让读者思考,在现实的残酷之下,究竟是谁决定了一个孩子的命运?

《童年悲歌》(踉跄)以真实而沉痛的笔触,勾勒出人性的复杂,既让人愤怒,也令人深思。它不仅是一则关于童年苦难的故事,更是一面映照社会现实的镜子,警醒世人珍惜善良,警惕人性的黑暗。

60

主题

83

回帖

686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686
 楼主| 发表于 2025-2-15 01:55: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读童年悲歌第49章节,让我们看到:郭佳良的童年,是在贫困与压迫中挣扎的悲歌。他天未亮便起床,清理猪栏,赶牛上山,一边放牛一边读书。他坚信:“读书是他苦之后咽下的那颗糖。”父母的打骂、家庭的冷漠,让他早早学会自力更生。他渴望知识,渴望改变命运,渴望走出山村。他的故事,是那个时代农村孩子的呐喊:**生养不是恩情,托举和兜底才是!**  

更令人心酸的是,他六岁扫猪栏,八岁放牛挣工分,九岁背柴卖钱,十岁精通捕鱼,十三岁下煤窑做苦力,十四岁酿酒磨豆腐。他能背起自己两倍体重的重物,拉动四倍体重的煤炭。他的童年没有欢笑,只有生存的压力。  

**“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 他比同龄人更懂事、更勤奋,但对父母的失望和对知识的渴望愈发强烈。他深知,只有读书才能走出山村,改变命运。他的故事让人落泪,更让人深思:**一个孩子的坚韧,是对命运最有力的抗争。**

110

主题

192

回帖

1903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903
发表于 2024-12-3 22:19: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在记录那段历史了。

点评

谢谢您赏识! 小说《户口》深刻地揭示了写作的使命感与伦理责任。户口里记录人性的光辉是对美好的感恩,其中有真实揭示人性中的恶,那则是对真相的坚持。作家不仅是叙述者,更是见证者,将善恶如实呈现,才能避免沦   发表于 2024-12-7 13:2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atlanta711.com

GMT-5, 2025-4-1 13:46 , Processed in 0.07103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