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4|回复: 0

若敏:李鸣真教授,95岁的人生感悟

[复制链接]

65

主题

6

回帖

396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396
发表于 昨天 08: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鸣真教授:桃李芬芳,母女情深(4)》
若敏

【“治病,更要治心”】
在李鸣真的诊室里,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她一边把脉,一边轻声询问患者的生活细节。
“许多妇科疾病与情绪密切相关。”她曾回忆,“有位不孕症患者,因长期压力导致肝气郁结。我们用疏肝解郁的方子,同时劝她调整心态。半年后,她终于如愿以偿。”
这种“身心同治”的理念,贯穿了她的行医生涯。她常说:“医生开出的每一张处方,都该包含两份药——一份治标,一份治本。”
【科研攻坚:让传统医学焕发新生】
上世纪80年代,李鸣真带领团队开展“清热解毒法”研究。通过大量实验,他们证实中药“热毒清”不仅能抗菌消炎,还能保护细胞免受毒素损伤。这项成果获得国家教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提供了重要范本。
“中西医结合不是简单的‘中药+西药’。”她强调,“而是要找到各自的优势领域,实现1+1>2的效果。”

【桃李满园:严师与慈母的双重角色】
在学生眼中,李教授既是严格的导师,又是温暖的大家长。
这种严谨与温情并重的教育方式,培养出一批批优秀人才。如今,她的学生们遍布全国,继续传承着老师的医者精神。
【余热未尽:把诊室搬到百姓中间】

(在社区讲课)
退休后的李鸣真更加忙碌。她深入社区举办公益讲座,参与编写养生手册,在老年公寓里义诊。“很多疾病源于不良生活习惯。”她说,“预防永远比治疗更重要。”
2023年春天,93岁高龄的她仍坚持参加义诊活动。当被问及为何如此辛劳时,老人家的回答朴素而深刻:“医生这个职业,从来就没有‘下班’的时候。”

(2004年胡佑华教授组织老年合唱团演出,李鸣真教授右三)
在美国期间,李鸣真教授与胡佑华教授积极参加合唱团、舞会等文艺活动。

(2004年中秋晚会,李鸣真教授上台表演京剧)
李教授的京剧唱得特别好,胡佑华教授是合唱团的指挥。女儿胡培怡也常常带着他们去旅行。



【李鸣真教授访谈录】
为了让这次的采访更加深入,我请培怡学姐进行了录音访谈,我准备了十道问题,由李鸣真教授回答。在整理录音时,我惊讶地发现李教授声音洪亮,中气十足,思维缜密,记忆超群。下面是访谈内容:
Q1:您在行医生涯中,妇产科和中医科分别给您带来了怎样不同的体会?
李鸣真:我在妇产科时,跟随的是全国著名专家金问淇教授,他是全国“四大妇产科台柱”之一,治学非常严谨,手术也有独特的技巧,比如在腹腔用手就能完整剥离严重粘连的炎性包块。我能被他点名做助手,非常荣幸。但因为受到他的特别照顾,引来一些嫉妒,后来被调到中医科。
中医科的蒋洁尘教授也是湖北省有名的专家,他博览群书,治学极其严谨,遇到任何问题,他总能引经据典回答。两个科室、两位恩师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我也始终觉得,一颗种子落在哪里,就该在哪里生根发芽——在妇产科,我要为妇产科发展做贡献;在中医科,就要为中西医结合事业尽力。
Q2:您后来远赴美国,还考取了中医和针灸执照,这段经历是怎样的?

李鸣真:在美国行医必须合法,所以退休后,我还想继续为患者服务,就到纽约考了中医中药和针灸执照。当时我已七十多岁,是自己一个人坐飞机、打出租、住旅馆、去考场考试,虽然辛苦,但这是对职业和患者的责任。

Q3:您这一生中最自豪的事是什么?
李鸣真:我最自豪的是培养了几位很好的学生,比如陆付耳、涂胜豪、汪先恩等,他们现在都成了行业的栋梁。另外,我还以严母之心培养了女儿胡培怡,她现在也是印城的知名人物。能培养出这么多优秀的人才,是我最大的欣慰。

(左四李鸣真教授,左三叶望云教授,2000年与弟子们合影留念)
下面是李鸣真教授提供的部分研究生资料:
林菊生(1980级)
蒋洁尘教授的第一位研究生,曾是知青,靠自学英语赶上进度,最终成绩优异。蒋老病重后,他由我和叶望云教授指导,研究“抗炎6号”抗内毒素作用,成果显著。论文修改16遍,答辩表现优秀。后攻读博士学位,成为肝病研究所所长,科研成就突出。
陆付耳(1985级):
1985年考入同济医科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师从著名中西结合专家李鸣真教授和叶望云教授,踏上中西医结合之路。1993年,受联邦德国明斯特大学临床化学家Gerd Assmann教授邀请,由卫生部派遣赴德留学。为攻读博士,他克服语言障碍,在繁重科研之余苦学德语,最终于1997年4月获医学博士学位。1997年回国后,他几乎无休工作,带领团队将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推向全国领先水平,取得了历史性突破。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结合研究所副所长、中西医结合系常务副主任、附属同济医院中医学教研室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 邓益明(1982级):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留所工作后赴美深造。
• 高德胜(1982级):成绩优异,聪明善辩。
• 汪先恩(1985级):完成国家“七五”课题,赴日发展,成为中日学术桥梁。
• 涂胜豪(1987级):研究细致,后任中医科副主任、博导。
• 侯安继(1988级):分数第一,因名额限制未能留所,后任科研处处长。
• 孔令泉(1989级):公安系统定向生,毕业后任医务所所长。
90年代研究生
• 杨明炜(1990级):留所工作,后调行政,最终回归科研。
• 周剑峰(1991级):赴美深造后回院,成为血液科骨干。
• 罗明(1991级):实验严谨,毕业后赴上海发展。
• 吴朝栋(1992级):带病坚持研究,现为美国终身教授。
这些学生勤奋努力,有的成为科研领军者,有的在岗位上独当一面,我为他们自豪。

Q4:在异国他乡行医,您遇到过哪些挑战?美国患者对中医和针灸的接受度如何?
李鸣真:一开始美国人对中医针灸并不信任,往往是病情无解时才会来找中医。有个女孩月经不调多年,西医用各种激素都无效,找到我后,治好了。后来她家人和朋友也开始信任中医,陆续找我看病。
还有一次,一个经常投诉我们中国人的俄罗斯人得了肩周炎,疼得去急诊也没治好,找到我后,我给他针灸按摩,很快好了,他说:“You saved my life”,从此不再找茬,反而对中国人很客气。我一直觉得,只要有医德、有仁心,就能感动别人。
Q5:您现在已95岁高龄,依然精神矍铄,您觉得保持健康长寿的秘诀是什么?
李鸣真:最重要的是心态。一天你可以愁着过,也可以乐着过,我选择想得开、乐呵呵过好每一天。文革时,我被批斗,但我心里明白自己没做坏事,是非自有公论,所以吃得下睡得着,没把这些事放在心上。心态好,身体自然好。
Q6:您如何看待中西医结合?在行医中,两者是怎样互补的?
李鸣真:中医和西医各有优点,也各有局限,如果能取长补短、相互借鉴,是最理想的。我一直推崇中西医结合,也写过不少临床经验总结,很多疑难杂症就是通过中西结合治好的。比如有个结缔组织病患者,吃激素吃到股骨头坏死,后来找到我,我花了一年多帮他治好,再没复发。这些病例我都整理在我的回忆录里。
Q7:您在美国生活了这么多年,最想念中国的是什么?
李鸣真:我最想念的是武汉的热干面,还有面窝这些家乡味道。
Q8:您和学生后辈关系很好,想对年轻医生说些什么?
李鸣真:我一直对学生要求很严格,首先是医德,医术可以慢慢积累,但医德必须放在第一位。只要怀着仁心、善心、始终为病人着想,这样才算是一个真正合格的医生。
Q9:这么多年,您见证了医学的发展,最希望医学未来往哪个方向发展?
李鸣真:我希望医学能继续推进中西医结合,创造一个新的医学流派,取两者之长,更好地服务患者。
Q10:如果用一句话总结您的一生,您会怎么说?
李鸣真:我这个人性格倔,我妈给我取了个外号叫“犟脑壳”,意思就是认死理。别人说做不到,我偏要做到。我热爱运动,又要学习好,不愿放弃任何一头。在上海实习时,我拿过上海第一届运动会金牌、银牌、铜牌,学习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我一直坚持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这股倔劲儿也伴随了我一生。就是坚持不懈,永不放弃。
【虎妈与培怡,母女情深】
关于女儿胡培怡医生,李鸣真教授说:“我是虎妈,从小就教育她自立和坚强。
记得有一次,金问淇教授来京开会时,我带女儿赶公交去看他。女儿跌倒流血却忍痛奔跑上车,我夸她勇敢。

女儿4岁时,我教她分享糖果,以培养她大方的性格。一次她哭闹要糖,我坚持要她礼貌请求,最终她妥协改正。我常教导她‘表里如一’‘始终如一’,她逐渐变得坚强自律,学业优异。

(从北京回武汉,胡培怡抱着刘大伯送给她的玩具熊)
她上幼儿园时常被评为红旗手,小学几乎次次都是100分。有一次语文考了99分,我还严肃地问:“那1分哪去了?”她说漏了一个标点符号。


(1971年7月16日,横渡长江留念)
中学时,她依然自觉用功,总是班里的三好学生,被武汉市第11中学,评为“学习标兵”,照片还被挂到学校展览里。她不仅是田径队员、篮球队员,还在1971年和1972年两次横渡长江。有一次她英文考了97分,回家后竟哭了一场——后来她说,是怕回来挨我批评。也许我对她要求是严格了些,但也正因如此,她才有了后来的自觉与自律。

(17岁的胡培怡)
女儿1974年秋高中毕业后,进入湖北省射击队。大约1973年秋,射击队在武汉中学里选了100多名学生,先集训再逐轮淘汰,最终男女各选一人。女儿在训练期间,回家后常常关门举斧头练臂力,力求抬臂稳定。凭着这股认真劲,她“过五关斩六将”,成了女子唯一留下的队员。

1974年10月,还没等省体委正式批准,她就被派去参加全国比赛,成绩立刻超过了原本的“第三把手”。

1975年全国运动会上,女儿作为女子手枪团体赛的“第三把手”,成绩紧跟第一、二名,使湖北队总分仅次于破世界纪录的解放军队,拿到全国亚军。

(1975年参加全国运动会,胡培怡与广东队的廖夏玲合影)
1977年恢复高考时,女儿还在射击队,成绩不错,但她不想一辈子当运动员,而是想读大学,继续求学。我和她父亲听了自然高兴,可射击队不同意,直到我们引用了邓小平同志说过的话:“招生改革,牵涉到千家万户”,才争取到一次机会,但条件是只能考这一次,考不上就回队。伙食补贴也停了。我们毫不犹豫地同意,把她接回家。从那以后,她拼命复习,每天只睡几小时,还常常学通宵。最后她以252分考上了武汉医学院,比录取分数线高出40多分,凭自己的努力实现了大学梦。

(大学期间,胡培怡挑灯夜战)

(风华正茂的大学时光)

(1980年暑假与大学同学去黄山旅游,左一弟弟,左二胡培怡,左三陆旭,左四陈星伟,左五胡盛寿)
她在医学院五年里,不仅学业优秀,而且还是篮球队的主力,游泳队的主力队员。



26门课平均分91.5,毕业后留校进了遗传学教研室工作。

(1989年4月,在荷兰皇宫受到女王接见)
后来又有幸得到国际知名的荷兰遗传学专家赏识,赴荷兰“自费公派进修”。1990年初正式转为博士预备身份,1990年底转到美国,1995年完成PhD答辩,获得联合培养的博士学位。接着通过了医学执照的考试。

(接生孩子)
1997年开始为期3年的住院医培训,于2000年夏天毕业,到Indianapolis 做家庭科医生。

(疫情期间,诊治病人)

(老人从88岁开始成为胡医生的病人,直到105岁过世)

(2022年在北美华人医师联盟年会上,翩翩起舞)

(2003年开始唱歌和跳舞)

(美丽的女中音)

热爱潜水

(受人爱戴的家庭科医生)






(李鸣真教授94岁庆生Party与女儿胡培怡医生 合影)
2007年母亲节,她写贺卡感谢我的严格教育,认为正是幼年的培养塑造了她的品格与成就。
《感恩母爱》
胡培怡
“亲爱的妈妈:
谢谢您给我50余年的母爱:
在我年幼的时候,您严格培养了我坚强、向上的性格;
在我青年时候,您事业上的不断追求,给我树立了榜样和方向;
在我成熟的时候,您的慈祥给了我最温暖、舒适的港湾。
没有您就没有我一生的成就。
有您做我母亲,我是多么幸运!
祝您母亲节快乐!”
【后记】
李鸣真教授“博爱济众,一生善良”。这八个字,不仅是一位医者的座右铭,更是一个时代的医魂写照。
正如她的学生们所说:“老师用一生告诉我们,真正的名医不在于获得多少奖项,而在于帮助了多少需要帮助的人。”
《中国中医药报》称她为“德医双馨的当代女扁鹊”,这是对她一生最朴实却最崇高的评价。
感谢同济医学院校友会把采访李鸣真教授的重任交给我,感谢李鸣真教授能够接受采访,在微信里也认真阅读此文,感谢胡培怡学姐将《李鸣真回忆录》手稿电子版给我参考,要将几万字的回忆录缩减成4篇文章是一次特别的挑战,我花费了很多心血来完成这项任务。在边看边写的过程中,我被李鸣真教授的人格魅力和博济众生的情怀所感动。特别感谢胡培怡学姐,为采访录音,提供宝贵的照片。感谢编辑刘红梅学妹,认真阅读,帮我找到错别字。感谢校友会主席陆芸,接受提议,支持和付出。感激和感恩所有为这篇文章提供资料的校友们,我可以安心地说没有辜负校友会和李鸣真教授的信任和厚望。
下面是印州华人记者的文章和采访视频链接,感谢!
https://mp.weixin.qq.com/s/zsViPq8uBWlz8ZpvS8--SQ
(感谢李鸣真教授和胡培怡医生提供资料和照片,感谢陆付耳教授提供照片,感谢印州华人的视频和资料,)
(完稿于2025年7月17日,美国亚特兰大)
《作者简介》陈敏  笔名:若敏。
若水上仁堪养性,敏思椽笔自陶情。散文《带着微笑,走向梦想》获得2016年第二届全球华文散文大赛优秀奖。《感恩母爱,轮椅出行》获得文学城2016年感恩母亲节征文世界风情最佳奖。海外文轩作协永久作家,美国亚特兰大华人写作协会前会长。在亚特兰大生活网拥有个人专栏,在海外文轩、文学城等网站,拥有个人博客。参加出版的书籍有《与西风共舞-海外生活散记》、《生活还可以—》,《亚特兰大笔会文集》等。
1980年考进同济医科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读研。1992年赴美后,在大学医院和公司进行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兼职周末中文老师。现在定居在美国亚特兰大。酷爱旅游,钟意美食,勤于笔耕,岁月静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atlanta711.com

GMT-5, 2025-7-21 07:05 , Processed in 0.06564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